明代寿序流行,赠序又为之一变,姚鼐《古文辞类纂》选归有光8篇,其中4篇为寿序。然而,寿序难写已成共识,曾国藩《易问斋之母寿诗序》以此为文体之诡,议曰:“元明以来,始有所谓寿序者。夫人之生,饥食而渴饮,积日而成年。苟不已,必且增至六十、七十。又不已,则至大耋、期颐,彼特累日较多耳,非有绝特不可几之理也。胡序之云?而为此体者,又率称功颂德,累牍不休。无书而名曰序,无故而谀人以言,是,也。”(18)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亦认为明时寿序盛行,容易流于谄谀,方苞、曾国藩虽深识其弊,却难免不作,所以于此体尤需择录“所称无溢于实”的作品为范。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在赠送序之外专列“寿序”一目,计3卷76篇,姚选《古文辞类纂》择录《周弘斋寿序》、《王母顾孺人六十寿序》、《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顾夫人八十寿序》4篇,可谓慎重。 清代赠序从桐城派清朝文章选本中可彰其范,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录清人赠序14篇,包括姚鼐3篇,梅曾亮2篇,曾国藩2篇,张裕钊2篇,魏禧、胡天游、邵懿辰、吴敏树、郑珍各1篇;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录清代赠序10人27篇,其中曾国藩7篇,梅曾亮6篇,姚鼐4篇;目录上画三个圈的重点文章分别是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梅曾亮《赠孙秋士序》、曾国藩《送刘椒云南归序》、《送周荇农南归序》、《送唐先生南归序》、《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等6篇;姚椿《国朝文录》选清代赠序多达3卷35人64篇,桐城三祖入选篇目占优,分别为姚鼐7篇,刘大櫆4篇,方苞3篇。统计整理,发现清代赠序类文章在桐城三祖之外,重要的还有姚门弟子梅曾亮、桐城中兴功臣曾国藩。难能可贵的是,姚椿《国朝文录》赠序类还收录了胡天游的4篇作品,更有王先谦编选《骈文类纂》,骈文赠序的代表作得以遴选出来。王氏《骈文类纂》赠序体选唐代赠序7篇,分别是张说2篇,张九龄2篇,陈子昂、贾至、王维各1篇;选清代赠序17篇,以洪亮吉6篇、李慈铭4篇居首。这些骈体篇目恰好与古文选篇相互补充,对赠序文体的研究颇有价值。 毋庸讳言,仅从桐城派文章选本入手确立赠序体范文,易流于门户局限,但综观后代文章选本,无论是否单列“赠序”一类,桐城派文章选本中遴选出来的名家名作又不可逾越。桐城派在赠序文体发展史上的意义,由文章选本的精选范文可见一斑。 三、点评剖析,探索赠序读法与写法 赠序不必像论辩文那样气势磅礴,环环紧扣,咄咄逼人;不必如序跋那样紧紧围绕序跋对象切题入里;不必像奏议那样面孔板重,谨慎小心;不必像说辞那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不必如书信那样促膝而谈娓娓倾诉。但赠序从赠人以言的时候起,就需面对具体对象,或告以处世之道,或勉以人生哲理,或敬以颂扬祝福,既需合理总结过去,更重展望未来。因此,赠序往往从细微处入手,曲折回环,气势潜转,不卑不亢,语短意深。阅读时需要发掘其关节文眼,写作时需要巧妙结体。桐城派诸家熟谙其中之秘,研读他们的文话及其对具体作品的点评析解可探赠序读写路径。 桐城派文人长期从事教席讲学,总结了一批文话,如刘大櫆《论文偶记》,姚范《文史·谈艺》,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林纾《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等,或提出文章审美标准,或从宏观指示文章写作要领,或列举具体篇目细致解析,总结出大量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然而,这些具体的方法却被反复强调的“义法”,“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抽象化理论所遮蔽。琢磨这些文话中对单篇赠序的分析案例,进而打通这些文话中文章学的普适性理论,对赠序体的研究大有作用。桐城派文人又重视选政,在反复遴选修订的选本中留存大量点评,赠序文选中也存有一些言简意丰、指示关节的评语,仔细领悟,往往醍醐灌顶,有益于对赠序的理解。 首先,根据桐城派的理解,赠序先要写好开头,好的开端才能统揽全篇。赠序属短篇散文,以唐人赠序为例,常规之作正文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开端交代时间事由,作为冒头;中间或描摹场景山水,或絮叨公务,略及别情;最后以“赋诗追饯”、“以诗贶别”、“送远之志悉形于文”等套语收束。文章虽短,结构俱全,套路清晰。适成惯例便为禁锢,韩愈古文力求创新,突破陈规,首先在开端上便不同凡响。姚范《文史·谈艺》曰:“宋人作序前多有冒头,序其原由情节。惟昌黎不然,辟头涌来,是其雄才独出处。”(19)如《送孟东野序》开篇即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句劈头道出,突兀劲峭;然行文先以草木自然,再转入古人,最后回到当代人,又无不被“不平则鸣”所笼罩,的确令人叫绝。林纾谓其摹《庄子·逍遥游》篇开篇,不但其形式上神似,其外柔内韧的文气亦能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相颉颃。又如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句引出议论,滑稽俏俊,颇具特色。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评曰:“此种起法,创自韩公,然不善为之,譬若唐人为官韵赋。往往起四句峭健壁立,施之于文家,则于立言之体大乖。汉文无起笔峭立者。按之固自有序也,不可不察。”(20)既肯定退之起法的创新性,又提醒读者不要盲目模仿而落入俗套。吴闿生的《古文范》评韩愈《送董邵南序》的起句曰:“韩公为文,每争起句凝炼矜重,独创奇格,故老相传。姚先生每诵此句,必数易其气,而始成声。足见古人经营之苦矣。”(21)至于姚先生诵读起句即“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时,需数易其气,大抵以其音节跌宕顿挫,又以开篇点起“燕赵”,意味深刻,联及“悲歌之士”,格调沉郁悲慨,故需反复沉吟,方可得其意旨。林纾在《春觉斋论文》“用起笔”条指出赠送序“忌用古人诗句起”(22),亦算赠序起笔一忌。姚永朴对于赠序开头的理解在《文学研究法·告语》篇已有详论,可参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