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焦循《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6页。 ②谢元淮《填词浅说》,《词话丛编》,第2514页。 ③杜文澜《词律校勘记·序》,《曼陀罗华阁丛书》本,清咸丰十一年(1861)刻本,第1页。 ④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词话丛编》,第643页。 ⑤万树《词律·发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下。 ⑥《词律校勘记》卷一,第1页。 ⑦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2402—2403页。 ⑧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0—41页。 ⑨《词律校勘记》卷三,第11页。 ⑩《词律校勘记》卷五,第20页。 (11)吴建国《钱锺书先生引词勘正》,《词学》第1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12)沈泽棠《忏庵词话》,《词话丛编续编》,第1400页。 (1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28页。 (14)《词律校勘记》卷一九,第39页。 (15)《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第1494—1495页。 (16)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之《古今诗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页。 (17)陈匪石《声执》卷上,《词话丛编》,第4946页。 (18)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下卷》,《词话丛编》,第950页。 (19)《词律校勘记》卷一,第6页。 (20)《声执》卷上,《词话丛编》,第4946页。 (21)《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第1491页。 (22)《词律校勘记》卷五,第18页。 (23)《词律校勘记》卷九,第40页。王奕清《钦定词谱》,中国书店2010年版,第230页上。 (24)《词律校勘记》卷七,第28页。 (25)《词律校勘记》卷一一,第4页。 (26)《词律校勘记》卷九,第42页。 (27)《词律校勘记》卷八,第35—36页。 (28)《词律校勘记》卷一五,第25页。 (29)《词律校勘记》卷一六,第26页。 (30)《词律校勘记》卷二,第9页。 (31)施蛰存《李清照词的标点》,《文学周报》1929年第五辑,第244页。 (32)陈应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33)参见任中敏《南宋词之音谱拍眼考》,李飞跃辑校《任中敏文集·词学研究》,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5—19页。 (34)唐兰《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东方杂志》1931年第20号。 (35)吴梅、夏承焘作,吴无闻注释《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文献》1980年第3期。 (36)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五,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24页。 (37)《碧鸡漫志校正》卷五,第129页。 (38)《词品》卷一,《词话丛编》,第436页。 (39)(40)《声执》卷上,《词话丛编》,第4936页。 (41)《雕菰楼词话》,《词话丛编》,第1493页。 (42)《词洁辑评》卷四,《词话丛编》,第1362页。 (43)《声执》卷上,《词话丛编》,第4946页。 (44)关于词律及律词的构成与形成,另文考辨,参见李飞跃《律词辨正》,《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5)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一八,《词话丛编》,第2802页。 (46)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二,《词话丛编》,第3230页。 (47)《词洁辑评》卷五,《词话丛编》,第1365页。 (48)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2页。 (49)参见黄崇浩《走出“故国神游”的迷宫》、王振泰《“故国神游”尚不宜下“确解”》,《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50)尚志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句义辨析》,《张家口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51)郑骞《永嘉室杂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52)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第四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53)《赌棋山庄词话》续编,《词话丛编》,第3544页。 (54)《词品》卷一,《词话丛编》,第436页。 (55)《词洁辑评》卷四,《词话丛编》,第1361页。 (56)《词洁辑评》卷四,《词话丛编》,第1362页。 (57)《词律》卷一四,第324页下。 (58)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第42页。 (59)王又华《古今词论·毛稚黄词论》,《词话丛编》,第608页。 (60)周锡馥《铜琶铁板大江东——东坡词的标点问题》,《中文写作新视野:从实用写作到文学创作》,香港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7页。 (61)《声执》卷上,《词话丛编》,第4947页。 (62)墨汉《词的断句浅议》,《语文学刊》1988年第5期。 (63)朱光潜《诗论》第六章,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65页。 (64)施蛰存《李清照词的标点》,《文学周报》1929年第五辑,第242页。 (65)墨汉《词的断句浅议》,《语文学刊》1988年第5期。 (66)《词律》卷一,第75页上。 (67)周锡馥《铜琶铁板大江东——东坡词的标点问题》,第93页。 (68)梁启勋《曼殊室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续编》,第2916页。 (69)王小盾《任中敏先生的〈全宋词〉批注》,《任中敏文集·词学研究》,第134页。 (70)孙正刚《词学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页。 (71)(73)晦公《谈几首辛弃疾词的标点》,《文字改革》1957年第5期。 (72)刘琳、吴洪泽《古籍整理学》第四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43页。 (74)《词律·发凡》,第13页。 (75)朱光潜《诗论》,第218—221页。 (76)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9页。 (77)严达乐《宋词校勘训释札记》,苏州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第7页。 (78)张仓礼、陈光前《古文断句与标点》第三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4页。 (79)周汝昌《周序》,孙正刚《词学新探》,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