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岂止诗句记飘蓬——抗战中西南联大教授的旧体诗作(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陈平原 参加讨论

    在“漂泊西南多唱酬”的诸多学者中,心情最复杂、可谓五味杂陈的,当属朱自清。首先,这是一个著名的新诗人物,包括写作、研究与教学;而影响深远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其中《诗集》一册,也正是朱自清所编(包括撰写日后常被引用的“导言”)。这样一个提倡新诗的“标志性人物”,竟然在抗战期间改写旧体诗了,说起来还是有点尴尬。抗战前十年,因教学古典诗文的需要,清华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已向黄节学诗,且从“拟古”入手;黄节对其课业的批示是:“逐句换字,自是拟古正格。”(56)对此,其他新文化人是不太以为然的。朱自清1934年6月9日的日记有云:“上午访【郑】振铎,振铎谈以‘五四’起家之人不应反动,所指盖此间背诵、拟作、诗词习作等事。”(57)好在朱自清守住一点,那就是只“习作”,不公开发表。这些“拟古”作品,题为《敝帚集》;抗战以后写的,则是《犹贤博弈斋诗钞》——如此命名,可见作者的态度。后人为了阅读方便,将其新诗与旧诗合刊,明显违背作者的意愿。在朱自清看来,前者是“文学创作”,后者则属于“自娱”,可作为生命的纪念,没必要公开发表(58)。
    1946年7月,即将北归的朱自清编定《犹贤博弈斋诗钞》,其《自序》交代早年如何因“僭大学说诗之席”,而痛感“声律对偶,劣得皮毛”,开始发愤学诗;抗战西迁,师友唱酬,“其间独咏写怀,联吟记胜,偶有成篇,才堪屈指,盖其诗功之浅,有如是者”。一句话,如此“中年忧患,不无危苦之词;偏意幽玄,遂多戏论之粪,未堪相赠,只可自娱”(59)。朱自清写作旧体诗的关键,不是“独咏写怀”,而是“联吟记胜”。这段时间,与朱自清唱和最多的是萧公权,其次是叶圣陶、浦薛凤(逖生)等。这里的关键是,1940年7月至1941年9月,朱自清因学术休假来成都暂居,得以与诸多新老朋友欢聚——也正是这段时间,朱才有较多的旧体诗作:“暇居一年,与萧公权等多倡酬,作旧诗,格律出入昌黎、圣俞、山谷间,时运新意,不失现代意味。”(60)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第十三节“漂泊西南(三)·成都九年半”,以及第十五节“何莫学乎诗(二)·朱佩弦及其他诗友”,多次提及朱自清如何指导他、奖掖他作诗。其实应该反过来,是萧公权的不断赠诗,促使朱自清卷入此“漂泊西南多唱酬”的浪潮中。除了诗集中众多“次韵公权”的作品,更有日记里经常出现萧公权的名字。如1941年3月9日,“昨夜赋诗二首和萧君。今天为此不足道的成绩颇为兴奋”;3月26日收到萧公权新诗,“该诗讲究技巧且文字流利,喜欢读它”;4月20日“写诗一首赠公权”;6月7日“公权写诗并安慰我,应感谢之。必须立即写两首诗答谢,将用一整天时间”(61)。这还不包括众多见面聊天,以及回昆明后的来往书信及赠诗。问题在于,朱自清性格内向,又非倚马立就之才,常与萧公权等诗友唱和,感觉很累。
    既想参与吟咏,又怕多花时间,影响自家的学术研究,朱自清日记中于是不断出现此类很煞风景的抱怨。1941年5月12日:“上午归来,写诗给圣陶。我想必须在写诗上多少有些限制”;1942年4月16日:“太集中精力写诗,这不行”;1942年4月23日:“耗四小时写诗答赠公权”,第二天当即反省:“写诗费时过多”;8月22日“宜以学问家勉励自己”(62)。朱自清天性敏感且好强,无论早年在清华园,还是后来漂泊西南,总感觉有一种学术上的“压迫感”,于是,日记中多有自省与自责。或许,也正因为这种吟诗上的“自我节制”,他才可能在那么沉重的教学工作以及那么糟糕的身体状况下,还能在抗战期间写出《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等好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