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摩罗诗力”是鲁迅留日时期诗学思想的一大关键词,其形成固然得益于西方浪漫派文学思潮的推助,但其“底子”却是中国近世的心学思想传统。“摩罗诗力”的形成,是对近代异端思想特别是宋明心学思想广收约取的产物,而在对心学传统的扬弃中,鲁迅又以蔑视道德、反对权威、抗俗守真等异端精神为其诗学原质,在人性的自然抒发和灵魂的自由表达方面找到了一条古学更新的涅槃之路。这一切构成鲁迅诗学现代性特征的内在基础。这种“先行结构”在“异邦新声”的直接点化之下,成就了一种“摩罗诗力”,也完成了一个“原鲁迅”。 关 键 词:鲁迅/摩罗诗力/宋明心学/现代诗学建构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古典诗学资源与现代汉语诗论建设”(编号:20090461130);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古典诗学资源与现代汉语诗论建设”(编号:201003595) 作者简介:赵黎明,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047 赵黎明(1968 - ),男,湖北宜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语言文化和中国诗学研究。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曾写下了若干光辉的文艺论文。①这几篇论文尽管写作背景不尽相同、立意指向各有侧重,但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改造旧文艺的思想一以贯之,若用关键词概括其共同精神,则“摩罗诗力”一语足可抵挡。这些篇章之中,“自由”、“内曜”、“撄人”、“强力”、“立人”诸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既活生生地抟塑出了一个个诗国撒旦形象,也非常传神地传达出了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原质。何谓“摩罗诗人”?在鲁迅心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1]66而其言行、思维、品行“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1]99。何谓“摩罗诗力”?青年鲁迅认为,“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1]66合而言之,凡立意在反抗动作,具有抱诚守真、刚健质朴之风格,不媚时俗,以振起人心、谋求国民新生为指归的诗歌效力,就是“摩罗诗力”,凡具有这种精神气质的诗人就是“摩罗诗人”。 提及“摩罗诗力”的思想渊源,人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夫子自道。不错,这些论文提到的欧洲近代诗人,“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呵”,[2]鲁迅从那里直接获取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习惯将《摩罗诗力说》说成是在西方诗学影响的产物。如有人撰文指出,通过启蒙主题的确立与对传统的质疑,人的主体价值的确立与对儒家诗教的批判、现代审美价值的确立与对传统诗歌审美标准的批判,《摩罗诗力说》反思了传统诗学,开启了中国诗学的现代传统。②在特定角度,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问题是,在由反思传统到建立现代传统的过程中,“西方影响”之外,“中国因素”有没有发生作用或如何发生作用的?鲁迅诗学现代气质的获得,仅仅是外来影响就能片面完成的吗?中国文化或文学传统中,哪些因素构成了鲁迅诗学现代性的底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