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以青草为鞋》:青草为鞋 梦为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张婷婷阿科 参加讨论

    
    青草为鞋 梦为马
    ——一场穿越荒芜、空缺与黑暗的旅行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曾不安地想,这么朴素的黑白画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吗?”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十几年前的担心,依然发生在我所处的今天。后来答案明了,孩子们对单色画面的喜爱令这位同样热衷图画书的老人无比惊讶。他很快发现,构成图画书叙事的动力不是来自色彩,而是线条、形状和构图,以及画面切换的连续性。
    《我以青草为鞋》正是一本以单色绘出的“故事”,虽然我不确定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本书的作者汉斯·雅尼什选择了诗歌作为叙述形式。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因为难测的意象、复杂的典故,使得其背后的意义需要被阐释才能浮现。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儿童很难理解诗歌,相对于趣味丛生、形象直观的故事,诗歌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话语,并不是讲给孩子听的最佳形式。
    那么,如何将抽象的诗歌直观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为孩子展现一个具体可观的世界呢?答案之一是使用图画书,图文并行的方式使读者能更迅速地进入诗歌的世界。原因是,在传情达意的空间里,诗歌的断行与图画书的翻页有着相似的艺术特性——对空白的运用。有一部分现代诗的研究者认为,现代诗之所以能够产生意义,不是因为音韵和节奏,而是诗人有意识的断行。诗行间的空白打破了我们使用语法规则的常态,对孩子来说,这样的打破新鲜好玩。读者各自探索的动力,也恰从对这些违反常态的事物的好奇中产生。
    首先,就文字来说,故事中的“我以青草为鞋,走过一个石头城,一切都很陌生。”开头三句句式整齐,音韵在诗尾的空白处回荡,像一部交响乐的先行主题,错落的几个音符带出一整个乐章的起伏。紧随之后的三个长句,让冒险在猝不及防中展开,花丛、灌木和树,白马、大象和飞鸟,视觉与听觉一起涌入诗行,与开头低回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紧接着又是一个短暂的空白,句式回到了开头的六字句,而经历一场冒险后的尾音已不似开头低回,甚至带上了一点调皮的味道。你看,作者写道,“小的、大的、美丽的和神秘的”,而更重要的是,“还有故意吓唬人的”。至此,读者与作者一起完成了森林中的乐章,让诗行在形式上回归,而其间的意义、错落的空白处所发生的体验,却有机会在每个读者的心里暗自生长。
    其次,在诗意的构建上,图画书也展现出相同程度的默契。在开头几页的旅程中,单幅的画面没有边框限制,而是被浓重的黑色包围,消解在黑色的背景之中,于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时间线变得模糊。而画面内笔直的线条营造出时空飞跃的速度感,线条以不同程度的力度铺成明暗,融入漆黑的背景,像主音沉入和弦,探险坠入梦的深渊。跌至梦境深处,读者却能欣喜地发现,有几行小字浮出梦境,打破了深邃的黑暗。图文、诗画关系在黑、白两色的对比与消融中展现,搭建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这样一来,在使用空白营造诗意的实践中,《我以青草为鞋》做了一次出色的尝试,它使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可以把诗歌的断行和图画书的翻页结合好:比如,如果可以窝在沙发一角,和孩子一起缓慢共读,也不妨厚脸皮一点,去要求时间流逝得慢一些,和诗歌的速度,也就是我们读诗的速度合拍;如果我们为孩子读出停顿,驻足观赏画面……我们会发现,在那些空白的地带,恰是能使孩子自由施展幻想的场所。
    这也正是松居直所说的“世界”,在此,图画书退居为一种过渡手段,而孩子自己创造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图画书。同时,创造也是这趟幻想旅程的意义,孩子被置于一片从未见过的天空,一座石头堆砌的城市,一段铺满青草的长路,通过幻想与想象,去连接散落于其间的奥秘。于是我们看到,在家出现的地方,正是色彩开始涌动的地方,旅程也随之走向必然的结束。先是船门上亮起的昏黄小灯,庭院里明亮的光阴移动,之后,色彩出现在书本上、头发上、水管子上,一点点遍布,最后有了窗外大片的蓝色夜幕。
    书页合上,旅程结束的时候,我想起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诗中说:
    当你启航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
    愤怒的波塞冬海神——不要怕他们:
    你将不会在途中碰到诸如此类的怪物。

——《伊萨卡岛》,(希)卡瓦菲斯,黄灿然译
    可我又想,这样其实不对,因为怪物还是会有的,哪怕汉斯·雅尼什把它们写得美丽、神秘,还爱吓唬人。而想象却给予我们支撑,正如杜威所说,“通过想象,我们能抵达时常难以感知的事实和可能性,想象是要穿透荒芜、空缺和黑暗”。我想这正是以诗歌和绘画构建一场幻想旅程的原因。(张婷婷 儿童文学硕士)
    走进奇妙的黑白世界
    当我翻开《我以青草为鞋》的时候,便十分兴奋。不仅仅是因为书的内容关于梦境,也不仅仅是因为我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热衷,更多的是我在这一张张黑白分明的图画中归根溯源,回到了我与绘画结缘的起点。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校图书馆看过一本书。书中的插图深深打动了我,甚至彻底影响了我对绘画的认知。那本书名字是《神曲》。当年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我当然看不懂但丁的诗句,所以对《神曲》的感动完全是因为其中的插图。那些伟大的插图来自一个名为古斯塔夫·多雷的法国版画家之手,他被誉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插画家,其作品曾占据整个欧洲出版业市场的三分之二,在巨大的数量之外,他真正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其出神入化的技艺,比如为《神曲》配的图,已经超越了文字而独立存在,甚至让文字都成了插图的装饰。
    多雷的作品影响深远,现在也多能从各种画作中看见其作品的影子,比如这本《我以青草为鞋》。
    《我以青草为鞋》的绘画风格,介于铜版画和木版画之间,而这种风格也可以用针管笔,或者钢笔模仿。黑白版画是最早的插画形式。受制于印刷技术,早期图书的插画都以版画形式进行创作。因为颜色的限制,作者必须用单色(多为黑色)来完成整部作品,这使得早期插画都以线条勾勒轮廓为主,这多少有些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动漫风格。
    当人们看到这些黑白画作的时候,可能会感觉画面不只有黑色,还有灰色,其实那些灰色只是一些细小的黑线通过不同的疏密组合而成,好的黑白作品有着丰富的光感以及层次感,十分接近现代摄影作品。
    在《我以青草为鞋》中也体现了这些特点,黑白分明的线条,细腻的光线处理以及丰富的层次感使画面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而立体感强化了画面的真实性。但本书的内容是非真实的,所以当反差明显的内容和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就从虚空中裂开了超现实的口子,然后从中抖落出真伪难辨的梦境和幻想。
    由于是一本图画书,绘者汉内斯·宾德尔并不像多雷的作品那样强调画面的独立性,而是采用了连续性的构图来带动故事的发展,有些类似电影的分镜台本。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阅读产生了时间感,再次强化了画面的真实性。
    本书插图还有另外一个特别之处——绘者在书的最后为画面抹上了淡淡的彩色。根据文字来看,是男孩从自己的幻想世界逐渐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就在我猜想画面是否会逐渐变成全部彩色时,故事中的小男孩飞向了月球,画面又出乎意料地回到了黑白。与开头画面色彩呼应的结尾,象征着故事的结束,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对于梦境和幻想的描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回到小学二年级遇见多雷画作的时刻,那时我第一次感觉到梦境和幻想有时比现实来得更为真实,也开始相信人可以通过绘画进入一个个神奇的世界。那些认为孩子的阅读可以脱离图画的家长,可以来看看这本《我以青草为鞋》,感受文字无可替代的,由图画带来的神奇体验。(阿科 自由插画师)
    著绘者简介
    著者:汉斯·雅尼什(HeinzJanisch)
    奥地利著名作家。1960年生于奥地利布尔根兰州,曾在维也纳攻读德国文学及新闻学,曾发表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诗歌,还出版了很多青少年读物。他擅长诗歌,曾被授予奥地利国家儿童诗歌奖。他的文字简约而充满魅力,抒情且富含哲理。从雅尼什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过人的智慧、出色的想象力及敏锐的观察力。其主要作品有《桥》、《有那么一天》、《大海边的小房子》、《在家里》、《当我睡不着的时候》、《嚓-嘭!》、《寻找国王的皇冠》等。他的作品曾荣获多项文学奖,如1998年奥地利国家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2006年博洛尼亚文学类最佳童书奖及2010年的奥地利青少年儿童图书奖等。
    绘者:汉内斯·宾德尔(Hannes Binder)
    瑞士插画家,出生于1947年。曾在瑞士苏黎世艺术和工艺大学学习艺术。目前他作为一名自由画家,居住在瑞士苏黎世。汉内斯·宾德尔曾在文字稿的基础上,用绘画的方式再创造,改编并出版了《罗马印象》(图画式小说)。该书还被改编为日本动画上映。另外,他曾凭借创作的图画书《黑兄弟》获得2004年的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