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论百年中国文学“走进世界”的四种模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 蒋晖 参加讨论

    二、鲁迅模式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鲁迅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张杰的《鲁迅:域外的接近和接受》和王家平的《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都对鲁迅在海外的影响作了研究。但目前研究最充分的还是鲁迅对日本作家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在其在世时就被大量翻译成日文,《鲁迅选集》于1935年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翻译者为左藤春夫和增田涉,据增田涉回忆,这个版本至少印刷了10万册左右,为把鲁迅比较广泛地介绍到日本起到了作用。③增田涉并没有夸张这套书的影响,12年后,当大江健三郎1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送给他一套《鲁迅选集》,应该就是这个版本。鲁迅逝世后,其大部分作品于1947年翻译到日本,结集为《大鲁迅全集》,由改造社出版。藤井省三认为,《大鲁迅全集》出版后,“在日本的读书界,鲁迅遂成为不能忘怀的名字。”④藤井省三甚至称鲁迅为“享受国民文学式待遇”的作家,也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得到了全体国民的特别喜爱。藤井特别提到,1956年日本的教育出版社把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选入中学国语教科书以后,其他一些出版社也相继模仿,到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的1972年,日本5家垄断经营中学教科书的出版社,都在《国语》教科书即语文课本里选用了竹内好翻译的《故乡》。“也就是说,这30年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在中学读过《故乡》。这样的作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他是近似于国民作家的存在。”⑤
    鲁迅研究在国内向来是重视鲁迅的思想所受的外来影响,而不重视鲁迅对别国作家影响的研究,刘伟的研究指出,初步探讨后面问题的文章只有不多的几篇,比如吴作桥的《试论鲁迅文学的世界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李菁的《鲁迅的〈阿Q正传〉和它在日本的影响》(《吉林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松浦恒雄的《关于战后日本对鲁迅〈野草〉的接受和研究》等。⑥除了这些文章外,研究的稍显充分的是鲁迅对三位日本大作家的影响:堀田善卫、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树,中国学者王中忱、许金龙和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的研究揭示了这三位日本著名作家在精神上如何高度依赖鲁迅的思想的,因为篇幅的限制,下面将主要介绍一下许金龙的研究。
    最近,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来华的若干次演讲,包括他和中国作家的通信,都提到了鲁迅对他思想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这样,大江健三郎的研究者才开始注意到大江的作品和鲁迅的关系,诚如国内著名大江研究专家许金龙说的:
    在论及大江文学中的外国文学影响时,人们会说起法国文学(比如拉伯雷和巨人传)、意大利文学(比如但丁和神曲)、英国文学(比如布莱克、叶芝、艾略特、奥登等诗人的诗歌)、美国文学(比如马克·吐温等作家的小说)和德国文学(比如克莱斯特、君特·格拉斯等作家的小说和本雅明及其历史哲学纲要)等等,却极少有人关注大江文学里的中国文学元素,尤其是为大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带来重要影响的鲁迅及其绝望与希望的相关论述。另一方面,最近十年以来,大江在历次访华的几乎所有演讲中都会提及鲁迅及其影响,在与其友人的信函和交流中,有关鲁迅的表述亦为常见。从这些公开和私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大江接受鲁迅的绝望与希望之相关影响的经纬。与此同时,从大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文本里,更是可以发现这些影响在如何发挥作用,以及这些影响本身在怎样地发生着变化。⑦
    许金龙的研究对于我们的课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他的论文里,他详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说明大江是如何在九、十岁时第一次从父亲那里听到鲁迅的名字,并知道《孔乙己》这篇小说,随后,在12岁的时候,母亲送给他一套《鲁迅选集》,从那里面,他持续反复阅读着《故乡》、《一件小事》和《社戏》。据大江自己说:
    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章,每当遇见新的译本,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住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这是刚开始在东京生活时所经历的往事。⑧
    而《故乡》结尾的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大江早期的创造。正如许金龙指出的,大江在《杀狗之歌》里便直接引用了鲁迅野草的话:“发出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⑨
    许金龙认为,大江于“大绝望中看到大希望”的精神乃秉承的是鲁迅的精神衣钵:“在少年时期的大江内心留下强烈共鸣并引其深入思考的鲁迅小说,也在大学时期的大江学习创作的起始点上,为他显现了前行的光亮。当然,来自鲁迅的这束光亮,在大江其后的创作道路上也一直在不停地闪耀,为他认识社会和人性提示了独特的参照,也赋予他从绝望中不懈寻找希望的力量。”⑩
    确实,鲁迅对大江的影响不在具体的文学技巧方面,他反复说,他从鲁迅小说里看到的是自己青年的影子,并汲取心灵的力量,在这方面,他认为,法国的萨特和中国的鲁迅同时是他精神的引路人:
    在那段学习以萨特为中心的法国文学并开始创作小说的大学生活里,对我来说,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通过将鲁迅的作品与萨特进行对比,我对于世界文学中的亚洲文学充满了信心。于是,鲁迅成了我的一种高明而巧妙的手段,借助这个手段,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日本文学者得以相对化并被作为批评的对象。将鲁迅视为批评标准的做法,现在依然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