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称伐”到“立言” 天子和诸侯的理想,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到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才逐渐兴起的大夫阶层,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着的社会,其价值观念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西周康王时器《大盂鼎》铭文记载康王对大臣盂说:“今余唯命汝盂绍荣,敬雍德劲敏,朝夕入谏,享奔走,畏天威……王曰:盂,乃绍夹尸司戎,敏敕罚讼,夙夕绍我一人烝四方。”(12)从这段话来看,盂的主要职责是进谏、奔走和司法,对他的德性要求除了一般的“畏天威”外,具有针对性的就是“敏”了。《诗经·大雅·烝民》所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是对“敏”最周到而恰当的解释。“敏”兼有明智和勤勉的意思,它的对象是作为“一人”的天子,它的目的是“以保其身”,进而言之,就是“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求得家族的“不朽”。显然,西周时期的大夫之德社会价值较低,他们被严格限定在自己的职事和家族的范围之内。 这种观念对春秋诸侯国的大夫有着较大的影响。《左传·成公十七年》载郤至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失兹三者,其谁与我……君实有臣而杀之,其谓君何……受君之禄,是以聚党。有党而争命,罪孰大焉?”又《国语·晋语一》载晋大夫荀息曰:“吾闻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君立臣从,何贰之有?”他们以“受君之禄”的“事君者”来界定大夫的社会属性,在此条件下所形成的“信、知、勇”等价值规范,对“敏”的突破是极其有限的,其核心还是无条件地服从、服务于诸侯。 另一方面,随着天子衰微,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各种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明显多于西周时期,诸侯国大夫在奉命征伐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外交内政的工作,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诸侯国内政治动荡,大夫篡弑时有发生。大夫阶层开始有摆脱诸侯,追求独立的主体价值的意愿。以征伐邀功于诸侯,显贵于祖先,将自己的价值局限于家族的荣衰上,这种观念已经落伍,一种新的价值观开始形成。 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除了带兵征伐外,还要参加祭祀、策命、结盟、朝聘、宴饮等仪式性活动。仪式性活动往往有巫史参与。《国语·楚语上》云:“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也就是说,君臣各类仪式性活动大多都离不开巫史人员的引导,他们才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专业人员”。而巫史的职业才能除了宗教和礼仪知识外,另一个重要的显现形式就是各类言辞或文辞。从《左传》中可知,早期为周王出使列国的主要是内史过、内史叔兴、内史叔服等史官。僖公十一年,内史过赐晋侯命,复命周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由此可以看出,史官在西周和春秋早期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史官的政治地位在西周以后一直是呈下降的趋势,《左传》所记载的史官出使,往往是和卿大夫相伴而行,如内史过赐晋候命就是与邵武公同行,而到春秋中期之后,出使、朝聘、结盟等,则主要由卿大夫承担,有时会有“使者”或“行人”这类低级史官充当辅助性角色,主持者就很少见到史官的名字了。也就是说,在王室衰颓、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诸侯国卿大夫在各种政治场合越来越活跃,于是,言辞作为突出的政治外交才能,受到大夫阶层的高度重视。 言辞或文辞在春秋政治活动中十分重要,郑国子产的故事可为典型。郑“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左传·襄公三十年》),可谓内忧外患,子产作丘赋、铸刑书、不毁乡校,并且以个人的才华赢得其他诸侯国的敬重,为郑国争得较为宽松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子产的言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又《论语·宪问》载孔子云:“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由此可见子产高度重视并十分擅长言辞。当郑人聚集乡校以议论执政的时候,他不毁乡校,而且要“闻而药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这其中就有容忍、鼓励言辞的意思。孔子论子产云:“《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左传·襄二十五年》)从子产的例子可以看到,大夫阶层已经主动学习史官的言辞才能,并逐渐取代了他们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 此一阶段,出现了“辞顺”或“有辞”这类概念。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晋将鲍癸评论楚将“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文公十四年,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邾人辞曰:“齐出玃且长。”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襄公二十五年,面对晋人责问郑国为何攻陈,子产侃侃而辩,赵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并严辞责晋,使晋信服。叔向评论云“子产有辞,诸侯赖之”。在“辞顺”或“有辞”的评价中,对言辞有着神秘的、过度的推崇,这是言辞能力从巫史阶层转移到大夫阶层初期所形成的特殊状况。对于史官来说,“辞”是一种职业性的技能,而对于刚崛起的大夫阶层,“辞”既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技能,也是一个值得膜拜的传统。《诗经·?{风·定之方中》毛传有所谓“大夫九能”之说:“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为九德,可以为大夫。”这里所描述的可能是个理想状态,但至少可以说明?,在此后的发展中,言辞已经成为卿大夫阶层最为重要的修养。 从“称伐”到“立言”,显示了大夫阶层社会理想的转变,这在《左传》中只间隔五年的时间,它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急剧变革。“大夫称伐”所追求的乃是将个体价值融入到宗族“世禄”的链条中,通过永保“世禄”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朽”;而“立言不朽”则有着根本的不同,“是直以人文成就于人类历史中的价值,代替宗教中永生之要求”(13),是将个体价值纳入到社会和历史中,从而超越了宗法文化的范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