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一剪梅》词体的演进与定型(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韵文学刊》(湘潭 赵惠俊 参加讨论

    四余论:《一剪梅》词调在宋元之后的创作一瞥
    随着蒋捷在元代中叶去世,《一剪梅》词调就顺着定型好的体式继续前行。每一种词调的浮沉都逃不了词史大环境的制约,在明人浮夸游戏的心态下,词体文学的创作水准显得比较低下,《一剪梅》词调也是如此。定型后的《一剪梅》词调创作,当然以叠韵体为主导模式,周邦彦——蔡伸一脉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标本,只有极少人突然想起偶一为之。就《全明词》统计,共有《一剪梅》词作82阕,其中只有刘基和祝允明分别有两阕依照周、蔡调式填写,其余皆为叠韵体。在叠韵体中,蒋捷演化出的句句韵体也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只有六阕的存留量。此与明人填词的游戏心态与词曲不分之观念密切相关。上文已详细说过叠韵体带来的油滑与游戏之弊,而其与曲的相似,后人在评李清照的那阕时即已指明。杨慎批点《草堂诗余》卷三即云:“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沈继飞评点亦云:“是元人乐府妙句,关、白、马、郑诸君,固效颦耳。”[4](P23-24)明代词体文学曲化的严重也使得文人在创作时更倾向于叠韵体。虽然明人叠韵体《一剪梅》创作数量虽远多于宋代,但其艺术水准无法与宋人相比。盖其大多并不是像宋末词人将一腔血泪浓铸于叠韵之中,又没有辛稼轩的英雄气概与不世伟才,而是在小才情下借叠韵之体游戏卖弄,故总体上没有艺术上佳的作品,有些更愈发地显得俚俗无味。明人似乎也乐于寻找与宋人不同的叠韵游戏方式:
    一剪梅
    唐寅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归。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6](P494)
    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作
    王世贞
    小篮舆踏道场山。坐里青山。望里青山。渐看红日欲衔山。湖上青山。湖底青山。一弯斜抹是何山。道是何山。又问何山。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6](P1092)
    一剪梅
    有怀西湖
    陈洪绶
    仙宫无过是湖山。人在湖山。花在湖山。泥人沽酒住湖山。画幅湖山。赋幅湖山。路逢风雪阻湖山。不见湖山。却见湖山。无多性命赠湖山。爱个湖山。恨个湖山。[6](P1818)
    一剪梅
    读三国志
    卓人月
    闲看人物似看花。少似春花。老似秋花。少年英俊属谁家。表在刘家。策在孙家。我今四海久无家。空独儒家。空羡兵家。悠悠二十未舒花。不是春花。难道秋花。[6](P2904)唐寅的一阕将变化之字至于最末,成为了又一种全韵体式。但他的这一改变与蒋捷相比相去甚远,我们不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人生况味,也不能得到很强的审美体验,其中所流露出的更多是风流才子的游戏卖弄。王世贞通篇押以山字,陈洪绶更甚,全部收以湖山,二者实在是太拙劣了。其实在宋人那里就有半阕押同一字的独木桥体,有全阕收同一字的长尾韵体,二者都有名篇佳作传世,只要将其与黄庭坚、辛弃疾的同类作品比较一下,就能看出王、陈二人的游戏只能用鄙俗不可耐来形容了。至于卓人月的那阕,虽然有所变化,以花、家二字相抱押韵,乍看新奇有趣,但实则还是匠人之游戏,较王、陈二人亦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耳。都云词到明代,乃是到了其厄运。虽不能如此决绝武断,一笔抹杀掉明词中大量真情佳作,但就《一剪梅》词调中出现这些作品来看,明人词作总体格调低下的论断当是有其合理意义的。虽然清词中兴,可是《一剪梅》词调并未在这股中兴潮流下得到太多的复苏。清人也不是没有改变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实践中会出现某一组“四四”句不叠韵的现象,周邦彦——蔡伸一系体式的比率也稍微有所增加,这些都应该是清人消解俗滑的努力。或许是因为《一剪梅》词调的句句平收这一先天不足,使得叠韵体这一调整成为利弊兼有的虎狼药方。到了清代词乐完全脱离的情况下,这药方的弊端愈发显现,使得清人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脱去明人留下的油滑游戏痕迹,反而在清代另一群游戏无聊的文人手下进一步加强了,致使一些清词大家都不曾碰它。因此,虽然总体说来清词名篇也很多,往往有不让两宋的佳作出现,可是《一剪梅》词调再也没有出现如李清照、蒋捷那样的不朽作品。《一剪梅》在宋末以叠韵体定型,不知是其幸事,亦或是其不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