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艺文类聚》存录方式造成的六朝文学变貌*(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3年第3期 林晓光 参加讨论

    注释:
    *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751050)和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编号2012M511347)的阶段性成果。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艺文类聚》前言已指出:“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一九二三年所作的统计,共为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在这些被引用的文籍之中,现存者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2]欧阳询《艺文类聚序》已明言其编选宗旨曰:“文弃浮杂,删其冗长。”(《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第27页)
    [3]关于此点,不仅有大量研究论著直接引取其中收录文本进行分析,显示出学界对此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注意;章培恒先生更曾据《类聚》序明确表示:“由此可见,《艺文类聚》对其所收录的古代作品,最多只是删弃其‘浮杂’、‘冗长’,却并不为了压缩原文而改换字句(其‘文’的部分,更有很多篇是收录全文不加删节的)。”(《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复旦学报》2005年第1期)这不妨视为学界至今对于《类聚》存录方式的一种典型观念。然而如本文所证,无论是在普遍性的删节抑或对字句的改易方面,这种观念都不能不说是与真实情形相去颇远的。
    [4]事实上史书及总集所录一般较为完整,多数应可视为全文(但亦非绝对,如《晋书》卷七六录郗鉴讨苏峻誓文,即有多处文句与《类聚》所引不合,删略情形明显);而诸种唐宋类书本身就都存在着本文所论《类聚》的类似问题,因此《类聚》与其他类书引文差异本身就已经是片段与片段的差异,不可据以论原文。这可以说是唐宋类书在保存六朝文学文献时的普遍现象,它们共同构筑了六朝文学的镜中世界。唯本文所论,专在《类聚》,余书则请俟异日。
    [5]这里不妨再举几例。曹植《洛神赋》,《文选》卷十九录全文901字,《类聚》谢灵运《撰征赋》,《晋书》本传录全文4048字,而《类聚》卷五九仅录177字。萧绎《玄览赋》在《艺文类聚》卷二十六中仅录520字,而《文苑英华》卷一二六所录全文却长达3644字。并且如下文所述的一样,这种篇幅的缩小同时造成了构造和部分题旨的改变。原赋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大赋体式,被压缩之后这种特征严重消失。又如曹植《七启》,《文选》卷三四录文2189字,而《类聚》卷五七所录仅1294字,虽然由于“七”的文体限制而使得其“七首”的基本结构得以保全,但每一首的层次刻画都遭到严重删削,导致其纵横夸说的风貌大为减弱。事实上最初铃木虎雄在《赋史大要》中讨论六朝“小赋”命题时,是举萧纲《列灯赋》和庾信《灯赋》为例证(参《赋史大要》第四篇第五章“小赋”,殷石臞译,正中书局1947年),然而这两例的文献来源都正是《艺文类聚》,我们根本无法相信这些作品本身就只是这样短小简单的篇幅和结构。
    [6]《艺文类聚》卷六四,第1146页;《梁书》卷一三《沈约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6-237页。
    [7]并且,如果说“余平生而耿介”,应当理解为“我的一生正直耿介”;然而“迹平生而耿介”,却只能理解为“追想平生而慷慨感”,耿介只能作动词解,连句子结构和辞意都不一样了。
    [8]《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页。
    [9]《艺文类聚》卷七四,第1265页。
    [10]《艺文类聚》卷八七,第1500页。
    [11]《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第90页。标点有改易。原书标点含混,或即因整理者未能确认原文主谓关系之故。
    [12]《艺文类聚》卷六四,第1146页。
    [13]《艺文类聚》卷六四,第1146页;《梁书》卷一三《沈约传》,第238页。
    [14]《艺文类聚》卷一六,第297页;《梁书》卷八《昭明太子传》,第238页。
    [15]《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三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第534页。
    [16]《艺文类聚》卷一五,第285页;《晋书》卷三一《后妃传》,第954页。
    [17]《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五八,第878页。
    [18]《艺文类聚》卷一六,第297页。
    [19]《艺文类聚》卷五一,第933页;《三国志?魏书》卷一四《郭嘉传》,第435页。
    [20]《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卷四二,第646-647页。
    [21]《艺文类聚》卷二六,第478页.
    [22]闻一多《类书与诗》,收入《唐诗杂论诗与批评》,三联书店1999年。
    [23]《艺文类聚》卷八,第160页;《初学记》卷六,第128-129页。
    [24]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之所以宋代以后的文学面貌可信为得到较如实的反映,并非由于删落改造等行为及现象在近世文学中已经完全不复存在,而是由于一方面这种行为的普遍性有所削弱;而另一方面,刻本文化系统的优势以及准确保存原文意识的增强,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即使被删削改造,也不容易取原本而代之,使完整文本因而消亡,故我们尚能追寻其原貌而已。关于唐宋以后的文学文献删改,如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指出,今存元杂剧多经明人改写,故其结构、语辞不可径视为元人原貌;而朱鸿林教授则发现《明儒学案》所附的明儒文章辑文中,也普遍存在有意识的删改现象。(以上资料承北大程苏东兄来函赐告,谨此志谢。)因此若从“文本变貌”的角度出发作通盘考虑,这一问题恐怕更有溢出先唐界限,而成为中国文学史整体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的可能。这一问题若予以深究,或将牵涉到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体系、研究范式等多种基本方面的变革,兹事体大,未敢遽断,姑立此存照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