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读史者”·暴力·招魂——《老生》的三个关键词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小说评论》2015年第201 金理 参加讨论

    贾平凹近些年来的几部标志性的长篇,其思索重心有着一脉相承的主题,比如乡村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人间暴力的肆虐与循环,而每一部都卷帙浩大又章法谨严。
    步入耳顺之年,贾平凹不由得在《老生》“后记”中一再感慨“现在我是老了”,但是他近年来贡献的这些长篇,如同一次次积聚精力,向文学巅峰的攀登。诚如评论家何平所言:“在当下中国文学中,年轻的作家们却更可能是文学教条的抱守者,而让贾平凹这样的‘渐生老态’的作家领了勤勉和先锋的风气。”①贾平凹近年的写作,完全可以用萨义德意义上的“晚期风格”来形容,与流行作品形成反差,“在人们期盼平静和成熟的时候,却碰到了耸立着的、艰难的和固执的——也许是野蛮的——挑战”,“在大胆的和令人吃惊的新颖性方面走在了时代前面”②。
    小说一开篇,《山海经》的引文之后,有一段教师与学生关于《山海经》的问答,如同过渡一般,将《山海经》由“经”转“史”:《山海经》的“经”,不同于《易经》、《道德经》,而是“经历”,记录上古人如何“在生存的过程中观察着自然,认识着自然,适应着自然”。在这段“读史”氛围的烘托中,小说的“主部”粉墨登场。《老生》就由上述三个文本构成:一是《山海经》文本,二是问答文本,再是故事文本。
    类似结构贾平凹此前也曾尝试过,教师向学生讲授《山海经》,让人想起《古炉》中的善人“传书”给狗尿苔;但也有区别:善人、狗尿苔都是历史的实际参与者,但是《老生》中的孩子、教师并不在过往的历史中,即便是唱师经历了那么多的时代,但他和每一段历史的实际进程都保持着距离。在第三个文本即故事文本中,唱师以“我”/第一人称现身,似乎这个层面的故事是由唱师叙述的。但是,诸如李得胜与老黑枪杀跛子老汉,马生满村里转悠听人家窗根等情节,全属“四下无人”之际,外在于唱师的实际经历,唱师是无法窥测的。当然,唱师留下了那么多“玄乎的传说”,秉乎此通天晓地的神通,他自然当得起全知叙述者的角色。不过,在故事文本中,唱师的存在近乎“透明”,不干涉事件流程,不用自己的经验去“过滤”情节的叙述。似乎有意的,要从历史中隐身而退,如《老生》“后记”所言:“世事‘解衣磅礴’,他独自‘燕处超然’”,变成一个置身事外的阅读历史、记录历史的人——或者用孟悦的概念——“读史者”③。
    在中国上古时代,文化活动由巫、史两类人执掌。“前者主要负责祭祀、占卜等沟通人神的活动,后者主要负责君主言行、国家重大事件的记载及文献的整理与收藏”④,巫史相通,他们往往职能互兼;同时,史与书面文献的形成直接相关,巫主持祭祀仪式需要具备特殊语言修养(《说文》释“祠”字:“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也就是说,巫与史擅长文辞、讲究文采,是文学源起时的主要担当者。《老生》一开篇就敷衍唱师的神迹,“一辈子在阳界阴界往来,和死人活人打交道”;且通古今之变,“二百年来秦岭的天上地下,天地之间的任何事情”无所不知;他还一度担任“秦岭革命斗争史”编写组组长;由这样一个人物来回忆成篇——巫、史、文学,在《老生》中形成有机而神秘的关联,唱师是一位特殊的“读史者”。
    我们记得鲁迅笔下“翻开历史一查”的狂人就是一个伟大的“读史者”,“文革”之后所谓新时期文学中也诞生过一批“读史者”。但是《老生》中的“读史者”既不是革命者,也不是启蒙者,非常特殊。比如,在他所呈现出的历史记忆中,正义与非正义好像没有特别清晰的区分,也没有为恶行、暴力承担责任的明确的坏人,每个人的行动在其具体语境中似乎都有正当理由,没办法“归罪”……如果有这样一些元素的话,那么即便历史在回忆中“往事不堪回首”,但是未来的光明是指日可待的。但是《老生》不想提供这种乐观的想象,因为这个“读史者”的存在,小说的故事文本在叙述时变得冷静、超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