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司空图《诗品》与德勒兹“块茎”概念(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大学学报 胡志明 参加讨论

    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对“雄浑”境界简单的解析,来考察《诗品》客观上是如何形成了一种非意指性的断裂的。司空图在描述“雄浑”境界时,通过三组意象交互作用,分别生成了三个生气盎然的意境,它们都有自己的运行路线和链接对象。“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令我们联想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思想;“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显然是道家文化所弘扬的返朴归真的天地自然世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直接来自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三种形象的意境旨趣各异,相互间因缺乏意指符号的联系而形成了“断裂”,然而这三个相互“断裂”的意境却能够在不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层面上,与积淀在我们身上的不同的思想传统和生存体验相链接,从而生成了三个新的思维“块茎”。当这样三个因非意指性的断裂而生成的“块茎”共时性地在我们思绪中流动并发生碰撞时,我们才有了对于“雄浑”境界的浑然一体的切身领悟。诚然,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过于“热心肠”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过度意指化的解读,非要“揭示”三个意境间的逻辑关系或意义上的联系,以消除其中客观存在的断裂性,结果虽然得到了一个有关“雄浑”的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描述,然而我们读到的却是一个自我封闭、没有生命气息的伪“雄浑”。刘大杰先生曾对这种现象作过严厉批评:“清代有若干《二十四诗品》的研究者,竭力想把它说成是具有严密体系的著作,其议论往往牵强附会。”[29]
    块茎思维另两个性能是它的绘图(cartography)性和帖画(decalcomania)性。德勒兹认为,“一个块茎不会臣服于任何一种结构或生产的模型”,因为块茎思维“对于任何一种发生学上的中轴线或深层结构的理念都是格格不入的”。[30]人们无法在块茎思维中找到深层结构之类的东西,这种思维过程从来不会环绕着某个中心主轴而序列性的展开,所以人们根本无法寻绎它的思维踪迹(tracing);它出现时往往毫无来由,所以人们很难依据某种思维逻辑来测定它的走向。块茎思维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看似毫无头绪的症状,根本的原因是块茎思维天然地具有绘图性和贴画性,既是说,块茎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具象性思想,往往以绘制地图或图像的形态而直接展开。由于地图或图像总是具有多个(思维)入口和出口,却没有中心轴线和完整结构,这便从根本上脱离了西方理性思维的逻辑演绎和概念抽象;块茎思维的图形就是从现实的生活状态中直接复制而来的(decalcomania一词的直接汉译就是“移画印花法”),即把原先生成于生活中或留存在记忆中的某个图像搬移过来,拓印上去,使之成为块茎思维得以运行的“桥段”或元素。易言之,块茎思维及其文本的呈示方式是属于拓朴学的,始终呈现为图形或图像的生成和流动过程。
    德勒兹所主张的这种具有绘图性和贴画性的块茎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神思”和司空图在审美批评所崇尚的“思与境偕”非常相似。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基本上没有抽象理性的逻辑,而具有鲜明的即兴式、印象式和直觉性等特点,古人在文学批评中大多采用直接源自现实生活的形象语言,以重新赋形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幅自己在品读批评对象(作品)时所感悟到的图景,或者是借用常人所熟悉和惯用的一些形象(语言)元素来进行评点。这样的思维所生成的文本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那种寻求深层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德勒兹认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作用,西方传统思维的主导性意象就是“树—根”状,既奉行讲究谱系学和逻辑体系的理性思维模式,这是根深蒂固的;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古代东方主导性思维形态,大多具有形象性、并呈现出非意指性断裂的或碎片状的“块茎”化特征。[31]这恰恰也是司空图《诗品》的品诗过程和文本的存在形态的最为典型的美学特征。
    整个《二十四诗品》的思维及其在文本中的呈现,自始至终采用的都是“思与境偕”的形象化语言,几乎每一句四言诗就是一个生动的意象。“《诗品》之形象化的描写,体貌诗的风格,确是很能摄其精神。”[32]即是说,司空图关于诗品的思考和描述,基本上都绘图式的;而且这些意象或是直接取自人们熟悉的各种典籍或典故,或是对人们经常经历的生活场景的形象概括,这便是它的贴画性。所以人们很难在《诗品》中寻绎到逻辑的踪迹,后人经常为此而抱怨诗论家司空图思维和语言的暧昧与模糊,其实这正是此著的精妙之处。司空图对于每一种“诗品”的考察和描述,都是在“神思”中行进的,这里的“神”,一方面是指其运思时始终保持自身的形象性,以生动的形象直接传导该“诗品”的神韵;另一方面是指神思是一种极其自由的想象,超越了任何一种深层结构模型,腾跃于广袤的天人之际,呈现出极大的跳跃性,客观上导致了同一诗品中的几个意象在逻辑层面上的呈碎片状。整个《二十四诗品》,通篇都是以富于形象的诗性语言,描绘了一个个流动着的别具韵味的意象,营造出二十四个品味各异的诗的境界,从而在整体上展现出一幅精巧别致、曲径通幽而富于东方韵味的“千高原”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