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人生作远游,踪迹伤流寓——中国古代流寓理论探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学松 参加讨论

    《四库全书》(电子版)中,“流寓”一词共出现2119次。其中一些是误检,错将前一句尾字“流”与后一句首字“偶”或“寓”合为一词。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的。除此以外,应有1500条左右。其中,一部分是作为名词出现的,这又分为四种:一是在“方志”中,流寓作为一门;二是科举考试中,流寓作为一科;三是流寓即流寓者;四是流寓即流寓地。而更多的词条中,流寓是作为动词出现的。
    流寓一词最早出现大概为 《后汉书·廉范传》所载,不过早在《礼记·郊特牲》中的“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之“寓公”已含流寓之义。“寓公”指失去领地,而寄居他国的诸侯,后来泛指寄居他乡之官吏身份的人。如唐权德舆《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卿邵州长史李公墓志铭》:“时刘展阻命,东方愁扰,闾里制于萑蒲,守臣化为寓公。”宋范成大《石湖集·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诗》:“天边客里五迎冬,争信还乡似寓公。”
    
    张学松及其学术团队近年部分研究成果
    “不得已离开本土”是为流寓
    流,《辞源》:“水移动。”《辞海》:“水移动,引申为淌出或淌开。”《汉语大辞典》:“水或其它液体移动。”寓,《辞源》:“寄居。”《辞海》:“寄住。”《汉语大辞典》:“寄居。”流寓,《辞源》:“寄居他乡。”《辞海》:“在异乡日久而定居下来。”《汉语大辞典》:“在异乡日久而定居。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三本权威词典对流寓的释义一个共同点是在他乡(异乡)居住。但《辞源》曰“寄居”,寄居是暂时的,且没有时间限定。《辞海》与《汉语大辞典》皆曰“日久而定居”,有时间限定,但非常模糊,“日久”只有相对的意义,而“定居”则说明是永久的了,以后不再 “移动”(流)了。
    从流寓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异乡(包括异国)永久居住下来的有之,而更多的则是寄居他乡、他国。其实,《汉语大辞典》说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似乎更切合实际,这样,“寄居他乡”是流寓,“在他乡日久定居”也是流寓。但“流落”又指“漂泊外地,穷困失意”。以“水移动”的“流”的本义来看,其负面的意义还是大些。水怎么移动?从哪儿移向哪儿?揆之常理,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移动,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样,说流寓是“流落他乡居住”也就有道理了。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而移居他乡。《南史·谢岐传》:“谢岐,会稽山阴人也。父达,梁太学博士。岐少机警好学,仕梁为山阴令。侯景乱,流寓东阳景平。”《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总第九舅萧勃先据广州,总又自会稽往依焉。梁元帝平侯景,征总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给总行装。会江陵陷,遂不行,总自此流寓岭南积岁。”流寓者与土著、流寓地与故土(桑梓)总是相对而言。如宋范处义《诗补传》卷二十三注《公刘》之“庐旅”曰:“庐则本为豳民,犹后世所谓土著也,旅则迁徙而至,犹后世所谓流寓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三:“臣窃谓土著流寓皆陛下赤子。”
    但这里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离开本土到京城居住算不算流寓?答案是肯定的。陆机,吴郡人,年二十而吴国灭亡。晋太康末年(289)与弟云俱入晋之京都洛阳。《晋书》本传载:“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藏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谓陆机入洛乃“流寓”。杜甫在长安十年求仕,其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旅食京华春”,把在京城十年的求仕生活说成“旅居”,也是流寓。宋德祐二年(1276),南宋灭亡,是年三月,恭帝赵显等被押赴元之京城大都 (今北京),五月至上都(元之陪都,政治中心在此),元朝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汪元量诗《平原郡公夜宴月下待瀛国公归寓府》,将宋恭帝赵显在元之京都的住处称为“寓府”,显然赵显在元之京都居住也是流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