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库全书》所载各地方志“流寓”门有关论述,大凡迁谪、仕宦、游学、避乱乃至“问奇揽胜”等而移居外地者皆为流寓。如《云南通志》卷二十三《流寓》:“滇云万里,难逾蜀道,蹑履而至者鲜矣。然自汉唐以来,贤士大夫或宦游而买支遁之山,或避地而筑少陵之室,清风高躅有足挹者。若夫晦迹从亡,批鳞遣戍,精诚所贯,薄日月而感风雷。稽彼芳踪,顽廉懦立,不且与苍山滇海并垂不朽乎!其它骚人羁客如雍陶贾岛辈,大雅不群,远投蛮徼,亦空谷足音也。志‘流寓’。” 流寓总有一种“不得已者”。明魏浚《易义古象通》卷八注“旅”:“旅,流寓也。止则流寓而怀土著之心。”“天子诸侯之旅,非必播迁,失国即巡狩,述职、出征、视师皆有旅意。人情安土重迁,凡离其所居即有许多不便处。”故流寓总有一种流落漂泊的意味。《五言古诗》:“白鹭下平田,平田绿秧美。低徊独拳立,奄忽双飞起。周原风日好,远客亦戾止。三茅三家邨,烟尘不曾已。人生本萍梗,流寓随所以。”(《伊濵集》卷三)彭孙遹《己亥庚子夜归山寺》:“浮萍泛素波,千里相沿泝。孤蓬振朔风,飘摇随所遇。人生作远游,踪迹伤流寓。但逢萍水人。无复飞蓬顾。”(《松桂堂全集》卷六)这些诗文中的“流寓”就是“漂泊”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所谓流寓,其基本含义是离开本土而移居他乡,但流寓总有一种无奈与“不得已”。据此,我们可以给流寓下个这样的定义:“不得已”离开本土而移居他乡。这样就不至于使流寓的含义过于宽泛。比如进京考进士,一举得中而释褐命官,或在京城,或在地方,都可排除在“流寓”之外。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者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做官如苏轼者就叫“流寓”。出国留学或讲学暂居国外者可排除在 “流寓”之外,而由于政治等原因流亡国外或离开本土四处游学游宦如孔子等就叫“流寓”。 流寓与流亡。流亡是指因在本乡、本国不能存身而逃亡流落在外。流亡者或久居一地,或一直漂泊居无定所。就流落在外居住而言,流亡也是流寓。但流亡不等于流寓。流亡是完全被迫离乡背井;而流寓则非完全被迫,虽然有些“无奈”,但主体的选择还是有些主动性,如京官自请外放。 流寓与羁旅。“羁”本义为马笼头,引申为束缚、拘系、牵制之意。“旅”本义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释旅字为:“旅者,客寄之名,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今人姜亮夫先生说:“羁旅,古成语。动宾复合词。羁于旅舍之人也。”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而言,羁旅也是流寓。但羁旅不等于流寓。主要区别是羁旅之有“羁”字,旅者被束缚而不得自由,流寓则包含有主动选择而寄居他方之意。 流寓与贬谪。贬谪指古代官员被降职,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贬谪与流放意近。流放是将犯罪者放逐到边远的地方;贬谪与其不同者,是将所谓犯错误(其实是与当朝统治者意见不合)者放到边远地区。流放与流配同义。流放、流配都有寄居他乡之意,都是流寓。但贬谪、流放、流配不等于流寓,尽管贬谪是流寓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流寓文化而言,其创造的主体多为贬谪者,因为贬谪者多为政府高官、著名文人,如屈原、韩愈、苏东坡等,但流寓的含义要宽泛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