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司空图《诗品》与德勒兹“块茎”概念(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大学学报 胡志明 参加讨论

    二、《二十四诗品》与块茎思维
    《诗品》文本客观上呈现出“块茎”特征,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司空图在写作《诗品》时的运思方式就不是体系化或逻辑性的。正如司空图已明确指出的那样:“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21]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能,与德勒兹所倡导的“块茎”思维多有契合之处。
    德勒兹认为,块茎思维第一和第二的性能就是它的“链接性与异质性”,即“块茎中的任何一个点都被能够链接到其他事物的任何一个点上,而且必须如此”[22]。传统的“根—树”思维总是“划定一个点,固定一个程序”,而块茎思维则会向外发散出的多个点与线,而且其中任何一个点或线,都能够、而且也必须与其他事物的任何一个异质性的点线相链接,从而形成多方向多路线的“逃逸”态势。总体上看,司空图的《诗品》犹如一个块茎,其中二十四个“诗品”就像是块茎上众多自生长的不定根或芽枝,当它们与正在品读它的不同读者发生不同的“链接”时,便形成一个个方向各异的思维路线,进而在不同读者的思绪中产生了一个个新的“异质性”的块茎。《诗品》问世千年,已有众多读者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尽管看上去众说纷纭,其实它们都是《诗品》在与时空及文化语境相不相同的读者发生链接后,所产生的各种具有异质性的“块茎文本”。
    郭沫若曾说:“《诗品》这部书要算是禅宗的‘无门关’呢。他二十四品,各品是一个世界,否,几乎各句是一个世界。”[23]司空图对于每一个诗品都是以十二个四言诗句来描绘的,其中每个诗句基本上都是一个具体的意象,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总要借助于读者的思绪才能与以往的某一作品或生活情境发生链接,从而得以浮现,同时也在读者的思绪中,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意象才会与相邻的其他意象产生链接,进而形成一个意境。譬如“冲淡”,首句“素处以默”,孙奎联想到的是“明道先生逐日端坐如泥塑神”;次句“妙机其微”,孙氏解释是“心通造化,自然妙契希微”;三句“饮之太和”,是因为“元气在心,而又加以静养,故曰饮之太和”;四句“独与鹤飞”,则让孙氏在疑问中得以体悟,“独鹤如何言与飞?与飞者,言与诗之淡宕而俱飞也”。[24]孙奎联凭借其对于儒道文化传统的深厚积累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将他对于每一诗句的非常自我的臆想和体悟到作了具体的阐发。在这异质性的链接中,这里每一诗句都形成了一次新异的“生成”,而且原本各自相对独立的四个诗句之间也产生了一种无形却又生动的联系,四个意象由于读者参与而发生联动,并在读者心中浮现出一个充满生气的意境。同时,这一意境在读者的解读中,又将与后面的各由四个意象组合而成的两个意境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性。三个情趣各异的意境分别在三个不尽相同的层面上达到了对于“冲淡”境界的形象阐明。当然,处于不同文化语境、具有不同生活和知识积累的读者,对于每一个意象的体验与领悟,总会存在着诸多差别,他们对于“冲淡”等二十四种意境的理解和阐发的差异也在所难免。这正是由《诗品》中所包蕴着的“块茎”思维的性能所总决定的。
    块茎思维第三个性能是它的多样性或增殖性。“只有在这个多样化被实际地看作就是一个多样性(增殖性),块茎思维才真正地中止了与那个作为主体或客体、自然事实或精神事实、形象或世界的一体性(the One)之间发生任何关系。”[25]块茎思维这一性能是与上述两个性能密切相关的。随着块茎思维在多个点线与其他异质性事物发生事实上的链接,块茎思维或文本必然就会在形态上产生了多样性,在功能上实现了增殖性。在这多样性增殖的过程中,块茎思维的运行既不存在主体,也无所谓客体,其中也没有物质或精神的界限,甚至它从来就不会产生一个自足性的整体结构。因为只有当它的各个点与线在多个维度上如“出墙的红杏”逃逸出来,并且与其他各种事物发生事实上的链接,并呈现出多样性或增殖性时,它才能被称为“块茎思维”。
    就字数或文本规模而言,司空图的《诗品》确实显得很小,然而它所蕴含着的思想容量和美学价值,是当今许多长篇巨制所难以相提并论的,这是因为其中运行的是一种随时准备发生内涵增殖、并呈现出审美多样性的块茎思维。虽然它关于每一种诗品的描绘只是寥寥数语,但是当我们一旦要对它进行解读时,其实是在重新启动了一次增殖性的块茎思维:每个解读者必须调用自己的生活与知识积累,来填充这十二句四言诗所留出的大片空白;每个解读者所读出某个诗品的形貌,总会带有解读者个人的印记,因此同样的诗品由于解读者的众多而自然会呈示出多样化的形貌。在这增殖性的块茎思维过程中,全然没有了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抽象与形象的区别界限,它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思想产品,因为它天然地具有着敞开性,始终处于与作者与读者、现实与历史、文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中,人们在其中感悟到的不仅仅是诗歌的境界,同时也在品味着精神的境界和生活的境界。张少康说:“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之体现。……每一品诗境都很充分地体现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情操与理想人格。”[26]由于《诗品》本身是以诗的形态来论诗品,既是诗论,又是纯诗,既是生动的创作论,也是精妙的鉴赏论,其中理性、智性与感性,包括艺术的理论与审美的实践,已经浑然一体。它的这种多样化的存在形态,更是强化了这一块茎思维的增殖性或多样化。
    非意指性或非符号化地断裂,是块茎思维的第四个性能。[27]西方传统的“根—树”状的理性思维模式强调谱系性和整体联系性,并且总要借助于意指性和抽象化的符号,来强化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联系性。在这种理性思维看来,块茎思维在形态上到处呈现出缺乏意义联系的各种断裂性。德勒兹则认为,这种竭力摆脱各种意指性或符号化联系,并寻求思维逻辑层面上的断裂,正是块茎思维的重要性能。因为“块茎”的每个点所生发出来的形象思维路线,都是各自独立的,几乎互不相干而呈“断裂”状;正是由于这种因拒绝了被符号化和被意指化的联系而造成的断裂,块茎思维的各个点线才能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找到各自的“逃逸”路线,与其他异质性事物的不同点线发生链接,增殖生成了一个个新的思维块茎,从而达到对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切身体悟。司空图《诗品》本身是一个诗学专论,它却拒绝了意指性和符号化的方向,而完全遵循诗人自己崇尚的“思与境偕”的形象思维路线。有学者明确指出:“《二十四诗品》在表达上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以带有感情特征的描绘来代替思辨式的理论阐述。这种表达方式即所谓‘比物取象,目击道存’。以物为比,取其象以显示意境。”[28]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品诗的语言来描述各种诗品,完全摆脱了抽象化的概念和形而上的逻辑;它总是以几组极富诗性形象的意象,向读者呈示一种诗品的审美特征,而这些流动的诗性意象之间在词语逻辑层面上往往表现出断裂性,然而整个文本却因这种断裂性而产生了一种潜在的思想活力:几个在逻辑层面上断裂的意象却在形象层面上被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开放性的意境,并且在与读者的思想和审美体验链接的过程中,将该诗品的特质动态地传达给了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