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司空图《诗品》与德勒兹“块茎”概念(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大学学报 胡志明 参加讨论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典诗学文论传统中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然而它的文本构成形态却颇为独特,在许多方面都与《千高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诗品》同样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文本。早在一千多年前,最早提及《诗品》的苏东坡就曾发出感慨:“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9]苏轼坦率地承认自己当初没有读懂,直到后来才渐渐地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清人孙联奎也说:“夫《诗品》,解也难,说之亦难。”所以他也只能“臆焉而已”。[10]《诗品》不仅理解难,即使你真的有所领悟,并想有所表达时,同样会感到其表达之难。当代祖宝泉先生索性说,《诗品》“可以说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东西”[11]。特别是对于深受西方理性思维逻辑影响的现代中国人来说,《诗品》确实就是“难以捉摸的东西”。
    其次,《诗品》文本的形态特征具有混杂性。虽然它并没有像《千高原》那样“跨越了许多不同主题、时间框架及学科领域”,而且它还以“诗品”之名明确地标示了自身的学科领域,但是作为一个诗学专论,《诗品》的言说方式非常特别,所以古人常常感到其意难解。郑之钟说:“每苦其意旨浑涵,猝难索解。”[12]杨振纲说:“……其间往往有不可解处,非后人之不能解,实其文之不可解也。”[13]今人虽然具备了自觉的现代学科理念,然而在考察《诗品》时,也总是歧见纷呈。朱东润先生认为:“《诗品》一书,可谓为诗的哲学论,于诗人之人生观,以及诗之作法,诗之品题,一一言及。”[14]张少康先生反对这种看法,说:“《二十四诗品》实际上是二十四首优美的四言诗,在它所描绘二十四种不同风格的诗境中,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情操。”[15]其实他也认为,它既是“诗品”,又是诗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品。即使在大多肯定《诗品》是讨论诗歌意境的“风格论”观点中,也存在着到底应当将它归类于创作论还是欣赏论的不同看法。个中原因,恐怕在于它的写作方式确实与《千高原》相仿,也“采用了前卫写作技术,例如使书的‘形式’成为其‘内容’的一部分,或者干脆打破了形式与内容之分”。[16]细言之,这是因为“《诗品》的每一品都是一首十分精彩的十二句的四言诗,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诗境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批评方法”。[17]它以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来评品诗的境界,其文本形式与意旨内涵达到了高度的混合和融合,《诗品》的诗的形式已经成为司空图所描绘的各种诗歌境界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引导着读者只能以欣赏品味的方式,而不是以逻辑概念的方式,来恰当地体悟《诗品》的内涵。
    再次,《诗品》文本的组合结构与《千高原》十分相像。《千高原》“采用了类似拼凑的技巧,放弃了任何类似于叙事或论证阐述的理论方法,偏好一种随机的、观点并置的章节安排,或者说是由复杂的概念流组成的‘高原’”。其中每一章节都是“居间”的,读者可以“按照任意一种顺序来阅读”。《诗品》同样如此。苏轼认为它“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18],也就是说,整个二十四品纯然属于一种随意性的组合。清人杨振纲虽然着意于寻绎内在的脉络,但还是首先承认其“本属错举,原无次第”。[19]祖宝泉则明确地说,“《诗品》是二十四首诗的集合体”,而“不是一部有系统的东西。这二十四品每品各自独立,前后不相连贯,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完整的体系。”[20]也就是说,在“诗品”的总标题下,二十四品既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且每一品也都是“居间(in-between)”的。其中没有哪一品是纲领或主旨性的,相互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系,读者可以从任意一品开始读解,而且还能够将其中任意一品单独剥离开来,甚至只是抽取其中一两个诗句来单独理解,同样不会违悖作者的原意。其实这在中国传统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为中国古代文论或诗论大多是感悟性点评式的,人们无须西方式地首先需要梳理整个逻辑体系,而只要透悟到某个关节点,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的体验来加以理解和运用了。在这方面,《诗品》显然更具典型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