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屈原贬谪汉北与楚辞相关名物典故的解读(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李炳海 参加讨论

    《抽思》是屈原贬谪汉北时所作,文中明言“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可是,文中又写道:“长濑湍流,泝江潭兮。”这里所说的江潭,指水中深渊,而不是指长江的水深之处,因为当时屈原身处汉北,不可能面对长江的流水。《渔父》开头写道:“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既然《抽思》中的江潭指的是江渊,因此,这里的江潭指的也是渊深的水域,而不是指长江。
    《渔父》写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里同时出现湘、江。如前所述,这里所说的江,指的还是浩大的水流,而不是专指长江。湘流,并不是指湘江的流水,而是取湘字的特殊含义加以运用。
    《诗经·召南·采蘋》第二章:“予以盛之,维筐及筥。予以湘之?维锜及釜。”毛传:“方曰筐,圆曰筥。湘,亨也。锜,釜属。有足曰锜,无足曰釜。”对于毛传的“湘,亨也”,陈奂作了如下解释:
    湘读为鬺,假借字也。景佑本、《汉书·郊祀志》皆尝“鬺享上帝鬼神”,颜师古注云:“鬺,煮也。鬺享煮而祀也。”引韩诗“予以鬺之”,《史记·封禅书》字亦作鬺。《说文》:“,煮也。”不录鬺,鬺即也。[16]卷二
    湘,或作鬺,指的是煮,是对食物加工的一种方式。所谓的煮,是把食物浸没在水中,然后用火加热,使食物变熟。由此而来,湘有浸没之义。《渔父》所说的“宁赴湘流”,指的是宁可投入能把人浸没的流水,投水自杀之义。湘谓浸没、淹没,而不是指湘水。
    《渔父》中的湘流不是指湘水,这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引录也可以得到证明。文中引《渔父》文作“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司马贞《索隐》:“常流犹长流也。”[5]2486司马贞把常流释为长流,无法圆通。这里所谓的常,用的是它的特殊含义。《说文解字·巾部》:“常,下裙也。从巾,尚声。”段玉裁注写道:
    《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以自障蔽也。”……今字裳行而常废矣。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申为经常字。[3]358
    常本指人的下裳,也就是下裙,对人体的隐私部位起着遮掩、隐蔽的作用。先秦文献往往取它的这种含义。但后人已经不甚理解,成为一个长期被遮蔽的意象群和语义场。《史记》引《渔父》作常流,所谓的常,指遮蔽,这里指淹没,与湘字的特殊含义是一致的。
    由此看来,《渔父》中出现的江潭,指的是深渊,而不是指长江流域;湘流,指淹没人的水流,而不是指湘水。这两个词语不能成为《渔父》作于江南的证据。
    《卜居》和《渔父》均以“屈原既放”开头,如前所述,所谓的放,指的是贬谪,而不是流放。既然两篇的开头语相同,因此,取材背景所涉的时段也是一致的。《卜居》中还反复出现放字。屈原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称:“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显然,这是以屈原被贬谪到汉北为背景,而不是取材于屈原的流放江南。由此可以断定,渔父吟唱沧浪之歌也是在汉北,而不是在江南,是在沧浪之水所在地域吟唱沧浪之歌,属于就地取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