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如杨益言的“私人写作”《我从集中营出来——瓷器口集中营生活回忆》等,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的“集体写作”《圣洁的血花》等。 ②如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1950-1956年做报告达数百次之多。 ③如名为报告文学或革命回忆录,但虚构的小说笔法却进入到写作之中。 ④徐洁人:《在集体关怀下成长——沪剧〈芦荡火种〉创作记事》,《文汇报》1964年3月21日。笔者在《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有过分析,参见该书第四章。 【参考文献】 [1]程光炜.序言[M]//钱振文.《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钱振文.《红岩》是怎样炼成的——国家文学的生产和消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1. [4]阎浩岗.“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64. [6][英]保罗·杜盖伊,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 [7]Chris Barker.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2000: 26-27. [8]Tim O' Sullivan et al..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109. [9]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Boston, MA; Longman, 2011:3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