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格萨尔口头传承与民族文化保护(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杨恩洪 参加讨论

    作为民间口传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民族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把他们的观念与信仰融入其中,即打上时代的烙印,使之既保留有最原始的的文化传统,又被注入各个时代的新的文化元素。不同时代的民间说唱艺人则是各个时代的“执笔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史诗格萨尔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地域相差甚远,但他们都肩负着同一个使命,那就是为史诗格萨尔的世代相传而竭尽全力、为这一活形态史诗的延续不断注入新鲜的生命力。为此这些民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是研究史诗格萨尔产生、发展、流传、变异的关键,是打开鸿篇巨制的史诗格萨尔传承之谜的一把钥匙。这部世界上最长史诗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承中,那些文盲艺人是如何世代相传并使这一史诗不胫而走,传遍雪域高原的,这是史诗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史诗格萨尔超越时空的千年传承中,民间说唱艺人功不可没。这部史诗自古至今一直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的传承形式。抄本的产生较晚,而刻本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不识字的民间艺人和牧民来说,艺人说唱是史诗传承的唯一形式。从史诗纵向流传来看,绝大部分说唱艺人生活在史诗格萨尔的广泛流传地域,丰富多彩的格萨尔文化是他们的摇篮,民间说唱艺人的史诗吟唱是他们童年时代接受的最早的启蒙教育,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格萨尔文化伴随着他们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的许多优秀说唱艺人中,有不少艺人就出生在格萨尔艺人的家庭,他们的祖辈、父辈就是说唱艺人,使他们在观念上,以及史诗说唱形式上均受到了格萨尔的熏陶,日后成为继承说唱传统的新一代说唱艺人。如此代代相传,把史诗格萨尔从远古带进当今世界。从史诗的横向传播来看,格萨尔得以在广袤的雪域高原流传,正是民间艺人浪迹高原、以吟唱史诗为生的结果。历史上,优秀的艺人们很少是终生坐在家中说唱的,大部分人过着云游四方、居无定所的生活。他们与转山朝佛的人群、商旅马帮为伴,把格萨尔的故事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长期的游吟说唱生涯中,说唱艺人们有机会聆听其他艺人的说唱,使他们的说唱更加丰富,说唱技艺臻于成熟。
    在各地区开展的对于艺人的抢救中,以西藏大学对扎巴的抢救及西藏社科院对桑珠的抢救持续时间最长且最有成效。
    扎巴(1906-1986)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一个贫苦农奴家中,由于生活所迫,年轻时便离开家乡开始了漫漫流浪生涯,以说唱格萨尔为生。他的足迹遍及西藏高原的神山、圣湖。民主改革时,他带领一家人落脚于林芝地区成为了一名道班工人。由于常年说唱格萨尔,在文革中被批斗,并被逼迫发誓“永不说唱格萨尔”。改革开放后的70年代末,当西藏大学的前身,当时的西藏师范学院的老师找到扎巴时,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然而,扎巴作为一位退休工人,凭着他热爱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基本觉悟,凭着对格萨尔王执着的崇拜和敬仰,不顾自己曾经蒙受的责难,及被迫立下的誓言,在终止了十余年的说唱之后,义无返顾地重新开始了他的说唱生涯。西藏师范学院为此成立了格萨尔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从事扎巴老人的录音、笔录、整理等工作。为了使他晚年能够专心说唱,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西藏师范学院把老人及其家人接到拉萨,安置了他的家人,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使他能够潜心于格萨尔的说唱录音工作。
    扎巴老人是一位德高望众的长者,他克服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的困难,积极配合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抓紧录音。一个旧时代的乞讨者,如今不仅安居拉萨,而且成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参与国是。老人由衷地感谢国家给予的荣誉和地位。他曾经说:在旧社会我是个穷要饭的,今天当了国家的主人,过去没有吃过的,今天吃上了;过去没有穿过的,今天穿上了;过去没有住过的,今天住上了,我要更加努力地说唱报答这份恩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短短的7年中,他克服了年老病痛的折磨,积极配合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录音了25部半,计998小时说唱磁带,最后他是坐在每天说唱格萨尔的那块卡垫上离开人世的。虽然没有完成说唱,但老人可谓鞠躬尽瘁了。
    桑珠(1922-2011)出生在西藏丁青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酷爱格萨尔的外祖父的影响与熏陶下,成为一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并开始云游四方,以说唱格萨尔为生。西藏民主改革后,他才有了自己的家,在墨竹工卡县分得了土地和牛羊,开始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说唱史诗格萨尔的突出表现,他被请到拉萨,由西藏社会科学院组成专门机构抢救录音桑珠的说唱。在后来的将近20年间,尽管他年老体弱多病,他却是格萨尔说唱艺人中录音时间最长、存世遗作最多的人。自2001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与西藏社会科学院合作立项,决定出版一套由艺人桑珠说唱的格萨尔口头记录本计45部。经过十年的努力,在桑珠老人的积极配合下,这套艺人说唱本已经出版了35部38本(个别部分上下2本),还有10本就全部出齐了。
    桑珠老人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日常的坚持不懈地说唱录音,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已完成史诗格萨尔45部的说唱录音,达到2114小时磁带。由于有的部是在20年间陆续录音,出版之前有些声音已经开始模糊,为了忠实于艺人原始的说唱,课题组又不得不让他重录其中的一些部分,桑珠克服了年老、疾病缠身等困难,毫无怨言的配合录音。桑珠常说:我这么个流浪艺人,今天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政府又给了我金子般的荣誉,我要用自己最好的说唱报答这一切。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出版一套完整的艺人说唱本,桑珠老人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为我们录制了史诗的最后一部:《地狱篇》。这是迄今为止由在世艺人说唱记录的唯一的《地狱篇》。而此前,世间只存宗教人士整理刊刻的木刻本。其原因是,艺人们都有一个忌讳,即一般不愿意说唱《地狱篇》,他们认为,一旦说唱完《地狱篇》,他们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也是至今没有一部由在世艺人说唱记录的《地狱篇》的原因。为此桑珠的包括《地狱篇》在内的说唱录音资料及文本,成为了老一代说唱艺人为后人留下的史诗绝唱。
    作为一位格萨尔说唱家,扎巴、桑珠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宝贵的音声磁带,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文盲艺人为后人留下了老一辈民间艺人那种可贵的精神与品格,即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忘我献身的精神,这将是后人取之不尽的重要财富。
    由于在全国史诗流传地区开展的持久的抢救工作,大量文本的印刷出版,各种形式的艺人演唱、工作表彰、史诗研讨,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在全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格萨尔文化热。史诗格萨尔逐渐被人们认识,藏区民众热爱格萨尔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史诗格萨尔由衷的喜爱。于是在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创造出以传统藏戏演绎格萨尔史诗的新形式,随后民间的格萨尔藏戏团在周边的藏族地区及青海果洛等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藏族群众创造了自弹自唱的格萨尔弹唱形式,并在每年夏天的赛马会上举办千人弹唱格萨尔的大型文艺活动,其场面极为感人。为了表达人们对格萨尔的热爱,在藏区的德格县修建了格萨尔纪念堂;在果洛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狮龙宫殿、史诗格萨尔文化村等应运而生;德格、理塘、玛曲、玉树、果洛等地都修建了格萨尔广场、格萨尔纪念塑像等,这些前所未有的格萨尔设施的建立,为群众开展格萨尔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对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