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史诗格萨尔的抢救举措与回顾反思 1、抢救举措 手抄本、木刻本的搜集、整理与出版 在藏族地区史诗格萨尔有两种传播途径:一是通过世代 说唱艺人的口耳相传,即口头传播;二是通过手抄本、木刻本的流传,即书面传播。口头传播是史诗流传的主要途径,且贯穿于史诗从产生、发展直至转变为书面文本的全过程。可以把这一传播过程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 史诗产生的初始阶段,以口耳相传的说唱形式唯一 的传播途径。此时的史诗故事尚处于比较简单的多章节的叙述阶段。 第二、 文人,特别是宗教人士对史诗的部分章节记录、整 理、加工后,形成手抄本阶段,即口头说唱与手抄本传播共存的阶段。由于抄本数量有限,以及藏区看懂藏文的人多属上层人士,对于文盲艺人的口头说唱影响不大。 第三、 格萨尔受到宗教人士重视后,部分章部得以刻板印 刷,产生木刻本,即口头说唱与手抄本、木刻本共存的阶段。其间,由于民间丹仲艺人(懂文字、照本说唱的艺人)的出现,在记录民间说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产生的文字版本对于艺人的口头说唱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 第四、 大量铅印本的发行、流传,艺人的口头说唱逐渐趋 于消亡的阶段,以至口头说唱最终被书面传播所替代。 在20世纪80年代初始,首先展开了对流传在民间的格萨尔手抄本、木刻本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在近十年间,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民族出版社踊跃出版藏文格萨尔,虽其中不乏重复出版的部,如《天岭》、《诞生篇》、《赛马称王》、《北地降魔》、《霍岭之战》等,但大量出版的藏文本格萨尔在藏区民间的传播,却是格萨尔流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为丰富藏区百姓文化生活,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笔者1990年在青海果洛州甘德县牧区的田野调查,格萨尔出版物在每一个帐房中都可以看到,他们把格萨尔的书供奉在自家帐房的神龛上,多则十余本,少则三、两本,闲暇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们念颂,不少辍学的孩子,是通过诵读格萨尔的书而脱盲的。 1987年,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在四川成都召开工作会议,聘请专家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从事格萨尔搜集、整理及出版的人员共同商讨,确定择优、择缺的原则对于此后藏文格萨尔的出版进行了规划,使藏文格萨尔的出版走上了有序、合理的轨道。 1992年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兰州召开了“八五”规划会议,决定集中力量,重点记录,整理出版“优秀艺人说唱本”(科学版)丛书,为每位优秀艺人出版一部独具特色的说唱本,并附以艺人传略、说唱曲调及部分段落的国际音标记音,以更全面地反映艺人说唱的原貌。 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普查、抢救与保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