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雨巷》:古典性的感伤,还是现代性的游荡?(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段从学 参加讨论

    五现代性的欲望生产机制
    施蛰存评价《雨巷》的失误,在于过分夸大了音乐性的成分,未能看到戴望舒最为重视的内在情绪之现代性。卞之琳则以李璟《浣溪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为出发点,根据过去决定未来的传统时间结构,把《雨巷》误读成了前者的稀释白话版。而事实上,在未来决定引领并决定一切的现代性时间结构中,问题恰好应该倒过来:为了稀释和掩盖波德莱尔《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影响,戴望舒发明和激活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义,把古典传统带进了个人的现代性创造行动。没有这种属于未来时态的陌生的异己性因素对传统的激活和重组,个人的创造性空间就只能消失在传统秩序永无休止的延续和扩展之中,现代新诗也就不可能出现。
    厘清《雨巷》之古典色彩的发生机制后,不仅黄昏雨巷朦胧而模糊的氛围之于《雨巷》的作用,和数量庞大而模糊不清的都市人群之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作用豁然开朗,“结着愁怨的姑娘”,与波氏“显出严峻的哀愁”的妇女之间的精神关联,也随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再从细节上说,波德莱尔的“从她那像孕育着风暴的铅色天空一样的眼中”,浑身颤动地“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的高峰体验,和《雨巷》对女郎“太息一般的眼光”的反复书写,也明显存在者模仿和借鉴关系。
    最重要的是,只有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影响这个角度,才能解释一直怀着强烈期待的诗人为何在“丁香女郎”走近自己,而且满怀哀怨地投过来太息一般的眼光的时候,却又只是在沉默中看着她消失在雨巷黄昏的模糊和朦胧之中,“消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从古典性的“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最高目标的立场来看,这是《雨巷》最令人困惑的谜团,但换个角度看,却是戴望舒最具现代性气质的地方:生活在个人私密空间里的现代人,借助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已经把爱情从传统的生活共同体之内的公共事件,变成了只和个人体验有关的不及物事件。对都市里的现代性游荡者来说,“爱并非得不到满足,而是本来就不需要满足。”[19]145-146葛飞指出的“《雨巷》情调”大量出现在新感觉派小说家笔下的问题,也可以循着同样的思路得出合理的解释:《雨巷》和新感觉派小说,表达的均是以都市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现代性体验。穆时英对作为Pierrot的戴望舒的欣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看到,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相同的模式,把个人和现代都市的生存论关系,书写成了与身份暧昧而弥漫着情欲气息的“陌路丽人”之间的关系。张英进敏锐地发现,新感觉派作家的“城市叙述一开始,可以说是为了捕捉街上‘逃逸的’女人”[23]。但这个追逐“逃逸的”女人的现代性游戏,表面上虽然以男性人物的被压扁、被挤出,跌落而为穆时英所说的pierrot而告终,但却完全不适合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来阐释。
    事实上,这是个典型的现代性游戏。《雨巷》,以及弥漫着《雨巷》情调的新感觉派小说,也和波德莱尔的《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一样,是把都市当作一种捕捉不到的爱的对象来体验的,在不期而遇的逃逸着的“陌路丽人”身上,寄托对城市的爱和向往。而“陌路丽人”,也唯有作为“逃逸的”的不在场之物,保持并逗留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消逝性状态中,才能在导致诗人的追逐始终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又反过来诱惑和激发新一轮的追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连续的欲望再生产机制。
    这既是《雨巷》的秘密,也是整个现代性机制共同的秘密。现代性条件下的物质生产,已经从满足人类的需求(need),转向了迎合现代人既无法满足,又根本上不需要满足的欲望(want)。根本就不需要,也无法满足的欲望,成了现代性最隐秘最核心的动力学原则。在此欲望动力学原则的支配下,“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4]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必须永远足不停步地追求新的目标,永远不能说出“停下来”,才能成为资产阶级“原人”。同样地,“现代主义必须永远挣扎,但却不可获得十分成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为了不获得成功,又必须挣扎”[25]。德里达的书写,则必须挣脱所指的束缚,成为一种“永远带来更多书写”,永远不会终结的不及物的“更多的书写”。[26]
    而戴望舒,也就必须在《雨巷》里,在雨的哀曲里,永远“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能像《梅雨之夕》的施蛰存那样,回到家里,对妻说了谎。
     
    注释:
    ①见施蛰存:谈戴望舒的《雨巷》(收入《北山散文集(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69页)。按:原文系施蛰存为辛笛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撰写的赏析文字,无标题。
    ②按:此系唐代诗人朱勰残句“好是晚来香雨里,担簦亲送绮罗人”的后半句,丰子恺曾以后半句为题画有立轴,故此广为人知。施蛰存兼及中外,把诗和画结合起来运用,与丰子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杜衡.《望舒草》序[J].现代,1933年8月第3卷第4期.
    [2]刘呐鸥.致戴望舒(1932年7月8日)[M]//孔另境.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68.
    [3]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M]//卞之琳文集:中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50.
    [4]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J].名作欣赏,1992(3):12-19.
    [5]孙玉石.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戴望舒《雨巷》浅谈[M]//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69.
    [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59.
    [7]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0.
    [8]施蛰存.一人一书:下[M]//北山散文集: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5.
    [9]社中座谈·读者的告发与作者的自白[J].现代,1933年6月第3卷第2期.
    [10]葛飞.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以《无轨列车》、《新文艺》与《现代》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164-178.
    [11]穆时英.公墓·自序[M]//严家炎,李今.穆时英全集:第1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234-235.
    [12]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M].现代,1933年11月第4卷第1期.
    [13]刘呐鸥.致戴望舒函二通[M]//孔另境.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66-267.
    [14]戴望舒.望舒诗论[J].现代,1932年11月第2卷第1期.
    [15]戴望舒.诗论零札[M]//王文彬,金石.戴望舒全集:散文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7.
    [16]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M]//苏格拉底与现代性.刘小枫,彭磊,丁耘,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8.
    [17]波德莱尔.一八四六年的沙龙[M]//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98.
    [18]段从学.浪漫主义的“根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20-24.
    [19]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修订译本.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20]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2.
    [21]余志平.《雨巷》与《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7(4):9-12.
    [22]施蛰存.《戴望舒译诗集》序[M]//戴望舒译诗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
    [23]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M].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85.
    [24]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25]欧文·豪.现代主义的概念[M].刘长缨,译.袁可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0-171.
    [26]段从学.什么后现代,而且主义[M]//孙文波.当代诗(4).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200-2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