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泳超:《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文史哲》2010年第2期,第60-73页 [2]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泳超:《对一个民间神明兴废史的田野知识考古——论民俗精英的动态联合》,《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第92-99页 [4] 陈泳超:《规范传说——民俗精英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文化遗产》2014年第6期,第87-96页 [5] 陈泳超:《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传说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第78-92页 [6] 陈泳超等:《“传说动力学”批评》,《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4期,第5-21页 [7] 王志清、陈曲:《湖北蒙古族族源传说的记录史与生命史——以三家台村的陈美所传说为研究对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第114-118页 [8] 张静:《人、神和偶像——不同讲述群体中的木兰及其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41-150页 [9] 董秀团:《村落民间叙事的焦点及意义表达——以大理剑川石龙村为例》,《思想战线》2014年第1期,第47-50页 [10] 刘惠萍:《玉兔因何捣药月宫中?——利用图像材料对神话传说所做的一种考察》,《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第1-10页 [11] 陈泳超:《地方传说的生命树: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身世传说为例》,《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第101-110页 [12] 安德明:《文体的协作与互动——以甘肃天水地区伏羲女娲信仰中的神话和灵验传说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第34-42页 [13] 王志清:《从后稷感生神话到后稷感生传说的“民俗过程”——以旅游情境中的两起故事讲述事件为研究对象》,《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183-189页 [14] 【日】菅丰:《地域资源与历史的正统性——从传说到历史》,《民族艺术》2014年第5期,第22-25页;张晓鸥、【日】菅丰等:《<地域资源与历史的正统性——从传说到历史>问答、评议与讨论》,《民族艺术》2014年第5期,第26-29页 [15] 龙圣:《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以四川冕宁菩萨渡为例》,《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第81-91页 [16] 毕旭玲:《“石佛浮海”神话与上海地域形象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103-154页 [17] 尚永亮:《历史与传说间的文学变奏——伯奇本事及其历史演变考论》,《文史哲》2014年第4期,第83-96页 [18] 尚永亮:《英雄·孝子·准弃子——虞舜被害故事的文化解读》,《文学遗产》2014年第3期,第4-12页 [19] 聂济东:《文人·名士·神仙——汉晋东方朔形象演变与定型》,《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第78-84页 [20] 刘守华:《屈原传说与端午习俗》,《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第16-17页;余新忠:《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清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92-106页;甘岚、闫志:《傅说传说与战国“选贤”思想》,《中州学刊》2014年第11期,第131-134页 [21] 柯昊:《两汉巫风与关陇古史传说的神化》,《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4期,第136-140页 [22] 段友文、杨洁:《狐突传说信仰与山西区域社会文化变迁考论》,《晋阳学刊》2014年第6期,第16-26页;段友文、刘金蕾:《晋东南二仙传说信仰内涵的三次转变及其社会文化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夏之卷,第196-212页 [23] 赵倩、岳永逸:《华北三皇姑的传说体系与层累生成》,《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第108-114页 [24] 翟存明、白晓霞《关于九天圣母的民间叙事与传承心理——对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九天圣母传说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203-207页 [25] 吴真:《正一教权象征“天师剑”的兴起与传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28-36页 [26] 张静:《道教与黄陂木兰传说》,《文化遗产》2014年第5期,第104-110页 [27] 钟进文:《藏边社会“英雄祖先”的民间叙事及其价值》,《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第42-47页 [28] 舒瑜:《藏族与大理鸡足山:以传说和仪式为视角》,《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16页 [29] 温春香:《地方叙事与族群想象:陈元光“征蛮”传说研究》,《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第100-107页 [30] 王晴锋:《历史英雄、记忆争夺与族群认同——基于湖南省绥宁县上堡侗寨的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第88-93页 [31] 陈健、姜维东:《濊貊族建国传说共用模式研究》,《东北史地》2014年第4期,第75-79页 [32] 傅修延:《互文的魅力:四大民间传说新释》,《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205-214页 [33] 漆凌云:《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第109-115页 [34] 程安霞:《传说、结构、话语:民间四大传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文教资料》2014年第7期,第5-6页 [35] 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36] 高艳芳:《论“白蛇传”的传承动力》,《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33-140页 [37] 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123-132页 [38] 伏涤修:《古代戏曲对“牛郎织女”与“董永遇仙”传说的不同接受》,《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115-127页 [39] 伏涤修:《民间传说剧对传说故内容的吸收与改造》,《艺术百家》2014年第5期,第160-165页 [40] 白海英、丁春华:《论戏曲江湖本的传承特点——以孟姜女戏为例》,《文化遗产》2014年第2期,第75-83页 [41] 赵逵夫主编:《西和乞巧节》,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12月 [42] 赵逵夫:《牛女传说与七夕风俗研究的重大突破——论八十六年前出石成彦<牵牛织女传说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第96-177页 [43] 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26-39、159页 (文本原载《长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