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变异路线是宓妃与河伯的故事。这条变异路线也首先是“羲和”分化为羲、和,并在两者之前都添加“伏”字,即伏羲、伏和,表示两者都是太阳。目前在古文献中找不到“伏和”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文献上出现过“娲”这一名称。宋·罗泌《路史》载:“女皇氏娲,云姓。”[13]应该是“榑(伏)”演变过来的,正如伏羲又写为庖牺、包牺。以“甫”为部首的字,有的读fu,有的读bo,读fu的有傅、敷、辅、缚等,读bo的有博、薄、搏、膊等。可见“甫”字的读音发生过变化,致使伏羲、伏戏、宓羲又记为庖牺、包牺等,同理,“伏和”也就会演变成“和”,再演变成“娲”。 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并教会洛河岸边百姓结网捕鱼、狩猎、养畜和放牧。后来,黄河里的河伯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把宓妃抢进水府深宫。后羿听说宓妃的遭遇,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河伯伺机报复,被后羿射中了左眼。河伯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他说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 不难察觉,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大羿与嫦娥故事的异文。从语言“基因”图上可以看出,宓(伏)妃与河伯是从“伏和”分化来的,“伏和”与“伏羲”是从“羲和”分化而来的,两者是夫妻关系。伏羲等同于羿,因此,羿与宓妃(伏妃)本来就是夫妻。在羿与嫦娥的故事中,从中作梗的是逢蒙,在此异文中是河伯,而河伯的名字叫冯夷(也叫冰夷),依然留有“逢蒙”这一名字的痕迹,逢与冯同音。 防风、逢蒙、冯夷(冰夷)这三个角色应该是从“并封(屏蓬)”演变过来的。并封出现在《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14]屏蓬出现在与《海外西经》对应的《大荒西经》:“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15]这位有猪的形象的并封(屏蓬)是指奎宿星座,这一星座由十六颗星组成,其形状貌似有两个头的猪。“屏蓬”后来演变为《西游记》中的天蓬元帅,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为猪八戒。并封(屏蓬)与嫦娥的故事情节被防风与涂山(蟾蜍)、逢蒙与嫦娥、冯(冰)夷与伏(宓)妃的故事继承了下来。这三组故事的结构关系可图示如下: 羲和(尧)作为“大羿”、“大禹”的产生者,同样可以纳入这一故事结构。尧、散宜、共工的关系与这个故事结构相当,尧娶散宜氏其实是大羿娶嫦娥的变异,尧杀共工,亦即大禹杀防风。 第四条演变路线是在羲、和之前加“常”或“女”,成为常羲、常和,女羲、女和。无论怎样添加,都是两位女月亮神,都是帝俊的妻子。常羲一名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16]女和一名出现在《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17]女和在《山海经》里没有直接说是帝俊的妻子,但她与常羲一样,都是月母,自然也是帝俊的妻子。“女羲”在文献中写作“女希”,唐朝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18]在这里,文献把女娲(后文将解释由“女和”音变而来)与女希(羲)等同起来,原因就是女羲、女和都被解释为女月亮神。 因为“羲”读为yi,所以又演化为“英(ying)”,“女羲”便成了“女英”,而“和”也写为“娥”,去掉“女”,加上表身份的“皇”,便成了娥皇。娥皇在《山海经》中记载为舜的妻子:“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19] 传说舜南巡,死在苍梧,娥皇、女英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这一故事的演变,主要是因为后人不知苍梧何在,便附会到湖南的苍梧郡,其实目前的山西也有苍梧,就是山西的运城鸣条一带,目前运城鸣条有舜帝陵。苍梧之野早期应该不是个地名,而只是郁郁苍苍的梧桐树比较多的地方而已。 从以上语言“基因”图可以看出,其他三组的羲、和是夫妻关系,惟独这一组变异出来的人物是姐妹关系,都是帝俊的妻子。帝俊即帝舜,所以娥皇、女英在目前流传的民间传说中都是帝舜的妻子。显然,这里延续了帝俊与羲和的关系,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羲和分化为羲、和之后,羲、和依然是他的妻子,不同的是,原来是一妻,分化之后变为两妻。帝俊具有天帝的神格,但他很可能是人君舜升格所成。舜是一位天文观测者,终日与太阳打交道,天长日久,被附会为太阳的丈夫。他是人君,具有神格之后,被称为帝俊,俊与君音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