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新诗百年谈:传统、现代性及公共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新诗的现代性
    诗歌现代化便是精神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一翼,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诗歌现代化集中表现为诗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对诗歌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审美本质的思考,对诗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的探讨,对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多元价值观的理解等。
    霍俊明:新诗传统实际上可以具体细化为几个问题来讨论,比如新诗的现代性、公共性以及诗人形象和写作身份问题。先谈谈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我们以前谈论中国诗人现代性会举很多西方大师的例子,我觉得已经到了一个重新谈论新诗本土现代性的阶段。我更认同当年福柯所说的现代性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一个历史阶段。我觉得有必要强调诗歌是伟大的精神共时体。就100年来的新诗与现代性的关系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前后有冲突的过程。甚至在新诗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现代性的、反现代的现代性以及非现代性都同时存在,彼此之间纠结、缠绕。就是说,诗歌现代性与国家政治体制、革命进程乃至庞大的意识形态是绑在一起的。无论你是主动、被动认同还是企图挣脱、逃离,诗歌的“政治化”或“泛政治化”已然成为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性进程中的特殊征候。我们谈论上世纪的中国诗歌,无论是草创期阶段,还是八九十年代会发现很多中国诗人的背后往往站立着西方文学大师,这种西方话语体系甚至是这种翻译所导致的对中国诗人的现代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一译介现代性视野下诗人的本土经验和汉语表达就成了一个最显豁的问题。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狂飙突进,一种“乡愁化”的反现代的现代性写作正在兴起——很多人正处于这一“断裂”地带。甚至在一些诗人那里,他们在回忆和认同农耕文化的同时批判甚至全盘否定了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国家进程。诗人的这种“故国挽歌”式的怀想、追念的精神性愿景最终面对的似乎只有遗照式的残骸和废墟。这又是一个游荡的灵魂——对现代性景观予以批判的游荡者。
    吴思敬:20世纪的中国新诗理论与古代诗歌理论相比,从根本上说是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质,或者说是诗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表述。诗歌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化的产物。社会现代化包括物质文化的现代化与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两个层面,二者互为表里,密切相关。物质文化进步到相应的程度,必然要求精神文化层面发生相应的变化。诗歌现代化便是精神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一翼,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诗歌现代化集中表现为诗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对诗歌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审美本质的思考,对诗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的探讨,对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多元价值观的理解等。诗歌现代化又表现在诗的语言方面。诗的语言不是科学领域和日常社会生活所运用的实用性语言,而是审美的语言形态。
    欧阳江河:关于现代性问题,我们在谈论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谨慎,这是另一个圈套。诗歌可能是平行于现实、肉体、实体等存在方式的一个尚未发生的过程的描述。诗歌并不是进步的产物。进步是一个现代性的产物。20世纪中国经历的最大的两件事:一是革命,另一个是作为发生的现代性。中国现在走的道路和她努力的方向也都是现代性的。可现代性到底是什么呢?现代性可能是一个对技术、资源,对从自然到反自然的分配和管理,可能是一种对自我的纠正、恢复和批判的力量,可能是自由、民主、平等。但是,现代性非常的复杂,我们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简单化的概念和定义。现在我们谈论中国新诗,因为我们这次有一个基本的起点,就是新诗百年,我们梳理或者是重新审视,再度评价新诗100年,它的种种的情况,如果是不依赖现代性这样一个折射点的话,那么谈论起来会有太多的入口和出口。现代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大家基本上可以公认的一个切入点。而且由于现代性这样一个介入,我们讨论的术语,我们整理的诗文的方式可能就会比较方便。现代性本身有多重现代性,第一现代性既是我们,比如说是我们当代的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然后又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一种叙述话语、表达话语,尤其是从诗歌角度来说它是两者的交织,是存在方式又是对存在方式的表达。那么正好构成我们谈论现代性诗歌文本当中的所谓的平行线,既是生活方式、又是一种词语文本的东西。但是现代性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说既有欧美现代性,这个欧美现代性既是日常的东西又是对某种价值的一种规定和确认;还有乡村的现代性,殖民现代性,这些跟我们新诗息息相关。同时又有替代性的现代性,那么这个替代性的现代性涉及到德里克说的关系的现代性,又涉及到日常的现代性,我们讨论中国诗歌特别注重的元素,这也是跟欧美诗人、美国诗人、加拿大诗人、英国诗人、法国诗人的最大区别。同样我们理解中文,如果没有翻译文学的介入,那些语法、那些规则、那些修辞法由此带出的种种世界观等等的理解,中文很多特点是没有的。很多特点包括修辞手段,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词与词之间的派生关系,如果没有其他语种的介入,它还是在中国古汉语范围内,对应的是农耕文明的自然物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现代性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说有殖民的现代性,心智殖民。当我们确认本土文明古老的传统的东西回归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通过这个确认我们可以抵抗心智殖民的模式。但是心智殖民是现代性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何言宏:中国新诗的现代转型与身份自觉密切相关。中国诗歌在现代以来所发生的巨大转型,变成了中国的“新诗”——或者按照很多学者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主张舍弃“新诗”说法,改用“现代诗”——变成了中国的“现代诗”。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不光在诗歌的历史脉络中来考察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还应该把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应有内容,甚至是在某些方面具有核心性的内容来考察,这样,可能才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在具体的把握中,中国诗歌从诗歌的存在方式、诗人以及诗歌的话语表达等很多方面都应该注意:一是性别身份和性别意识问题;二是五四之初便开始觉醒的劳工意识与劳工身份,这一身份后来演变成了阶级身份,再后来在90年代出现的“打工诗歌”或“工人诗歌”中,又有了新的特征与内涵。由早期的“劳工”到后来的“工人阶级”,再到后来的“打工者”这样一个脉络,非常值得关注;三是中国新诗中的民族身份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写作在50年代被纳入到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中,民族身份也相应地获得了新的内涵。所以,我以为一直到80年代以后,民族主体意识才相对觉醒,这些年,因为整个的全球化背景及中国自身的变化,民族诗歌非常活跃,出现了很多用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也有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写作所表达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话语越来越明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