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俄罗斯:我们的文学邻居学者畅谈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史(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午荷 参加讨论

    
    中苏蜜月期“倾斜的接纳”
        《中国社会科学报》:到了中苏蜜月期,情况又大不一样。
     
    刘文飞: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蜜月期,是世界国际关系史中罕见的国家结盟现象,两国文学也同样处在无比紧密的相互拥抱之中。在“走俄国人的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社会大背景下,“老大哥”苏联的一切都成了我们的模仿对象,苏联文学也成了最主要的阅读客体。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大量的俄语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陈建华教授在其《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一书中提供的统计数字就很有说服力。
    陈建华:1949年10月至1958年12月,中国共译出俄苏文学作品达3526种(不计报刊上所载的作品),印数达8200万册以上,它们分别约占同时期全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种数的2/3和印数的3/4。其总量大大超过前半个世纪译介数的总和。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说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俄苏作家多达上千位……
    陈建华:那时中苏关系特别热,中国对俄苏文学几乎是全方位接受,我曾将它称为“倾斜的接纳”。当时译介进来的俄苏文学作品中90%以上是苏联文学,不少优秀的作品介绍进来了,对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很多平庸之作也长驱直入。另外在译介时偏重政治标准,只介绍斯大林时代有定论的作家,而叶赛宁、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布尔加科夫等一大批优秀的非主流作家都被排斥在外。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家协会体制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对中国文坛的利弊如何?
    刘文飞:这两样东西都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作家组织和团体,古今中外都不罕见,但作为政府部门,而且是部级机构的作家协会,应该是苏联的发明,我们后来把它拷贝了过来。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引进”之后,倒是换了一个名称,或曰“革命的现实主义”,或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至于这两者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的确一言难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