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爱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到反映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写出时代新史诗,再到以人民为文艺的评判者、鉴赏家,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我们构建出“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艺...
作者简介:张清民,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外文论与美学。著有《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艺术解释的向度》《话语与秩序》《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即广受欢迎,各种抄本、注释本、评点本、图咏本层出不穷,很早就走出国门,跻身世界经典名著之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女性主义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欧美,是一个特色鲜明而且融汇其他理论学说之长的流派。它的蓬勃发展不仅受益于已经持续了200年的女性争取...
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是以文艺来为我们的民族补钙、立心、铸魂的思想。我们的文艺创作承担这一使命,就应当毋忘初心、毋忘远方、毋忘大地,保持定力、志存高远、根植沃土,...
调到山西省作家协会工作10年来,常有人问我:作协是干什么的?早些年,我的回答是:作协是党群口的群团组织,正厅级建制,“联络、服务、协调”全省作家,推进山西文学创作和...
...
民族的立场、世界的视野与人类未来的眼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文艺问题时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可以说,通过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学的探讨,他提出了文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
1930年,金石学家王献唐在给傅斯年的信中,称赞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新方法、整理新材料,使得整个研究局面为之一变。新旧学者的差距,不在才智,而...
数千年来,《诗经》以审美教育传播风雅精神,涵养中华民族的艺格、人格与国格,沃灌奔腾不息的中国精神。在这样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美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
中华民族最有理由建立文化自信 记 者: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怎样理解这样的论断? 张 江:文化自信之所以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精神动力,是文学表现壮大气象和高远理想的价值指引,更是其实现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文支柱。文化自信不仅在彰显民族...
董其昌的《行草书七言律诗扇》,亮相于2014年9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刘兆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
仅仅将“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既有理论简单移植到版画插图研究中,无论如何苦心孤诣地搜集稀缺文献,或者绞尽脑汁地炒冷饭,甚至百变花样地重复前人、重复自己,这样的学术不过...
一座座“高峰”崛起,是文学界积极作为、主动创新创造,中国文学在新时代持续繁荣兴盛的结果。迎接“高峰”的到来,我们需要从诸多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方向明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首先,在文学理论热点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研究仍居指导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
近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众多国家在文化艺术交流上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文化艺术交流搭建起“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也进...
马克思说得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说服人的最好形式何在呢?那就是文化的形式。在构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文艺家与群...
“人民”一词自创始以来,是一个反复被征用的政治概念。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见证政体的兴衰,引领时代的变革。尽管如此,人民的主体位置仍值得本源性的思索。何为人民?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