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给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历来就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和衡量指标。没有充实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支撑,就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就难以实现。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的期待,切实肩负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和努力方向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党的文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只是物质文明方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需要,其中也必然包含对文学艺术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使然、初心所在。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事关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申:“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并明确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鲜明指出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准确定位了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诚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和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初心和本真。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艺始终将“人民”二字坚定地写在文艺的旗帜上,“二为”方向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和区别于其他文艺的最鲜明特征。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灵魂始终不会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本色,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创作和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精神食粮,使社会主义文艺永远面向大众,真正属于人民。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职责使然、使命所在。社会主义文艺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也是凝心聚魂的精神纽带。当前,中华民族正阔步迈上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造国人精神世界的高度,提出了当代文艺的重大社会责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是文艺的一个重要职责。”新时代文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文化上的具体体现,它彰显了文艺的时代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努力方向。美好的精神家园,永远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归宿。越是曙光在前,越是梦想可期,越是要秉承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越需要发挥文艺塑魂铸魂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必须勇于担负起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的重要职责,通过文艺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塑造时代品格,提升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文艺真正成为人们安顿精神的栖息地和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文艺自身发展的动力所在、命运所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一方面凸显了人民在时代进步中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文艺繁荣兴盛的新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兴盛,就解决不了当前我国文艺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就从根本上满足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艺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实现自我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人民对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的更高、更新、更紧迫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觉把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切实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当作社会主义文艺的奋斗目标。 总之,人民是文艺之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使命。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学自信,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昌盛,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时代文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决定了必然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而要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文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新时代文艺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遵循。 新时代文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在文艺表现主体上聚焦人民。文艺对人民采取什么态度,赋予人民什么位置,如何表现人民的形象,这一系列文艺表现主体问题,是事关文艺创作命运的关键问题,也是新时代文艺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生活是文艺作品的唯一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首先必须要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得出的真理。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始终贴近人民、聚焦人民、抒写人民,才能真正打动人民、感染人民、赢得人民。因此,在新的历史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既要懂得人民需要文艺,更要铭记文艺需要人民,善于捕捉人民的关注点、兴趣点、创新点,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善于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使我们的文艺作品在反映人民的心声中得到人民的共鸣,在再现人民的内心世界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点燃人民心中的希望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文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在文艺评判上坚持人民满意的标准。文艺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首先要使人们能够接受和认可,否则就会成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只有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并强调“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人民评价的首要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尊重群众的审美需求,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验,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最终主体。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深入体察人民的审美需要,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新时代文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在文艺创作体裁上推动文艺门类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反映到文艺工作层面,主要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产品的更高要求与文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高,对文学艺术精神文化产品的要求就越强烈。只有文艺的充分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已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新追求,我们必须在着力解决文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上下功夫,努力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通过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不断丰富文艺的样态;通过大力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打破传统文艺范式;通过广泛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提升文艺创新的空间;通过促进艺术的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有机融和,增强艺术的魅力,努力促进文艺的百花齐放与争奇斗妍,努力推动文艺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昌盛。 新时代文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在文艺创作途径上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都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产生大作力作的基本规律和必由之路。文艺创作接地气,文艺作品才能有灵气,人民才能感受到文艺的“热气”。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新时代的文艺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始终与人民同呼呼、共命运、心连心,积极投身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的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在人民的美好精神文化享受中塑造文艺的辉煌。 新时代文艺工作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时代带来了新使命,新起点必须要有新作为。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艺工作者必须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昌盛,努力谱写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时代新篇。 必须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确保正确的文艺工作方向。伟大事业需要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引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党和国家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为我们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做好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践行包括习近平文艺思想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和头脑,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和实践,汇聚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力量,确保新时代文艺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高水平文艺创作队伍。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昌盛,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离不开一支思想上和业务上过硬的文艺队伍。做好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文学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同时,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的要求,积极创新文学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发展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学创作骨干力量特别是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并通过延伸联系手臂,把更多优秀文学人才吸收到文学大家庭来,把千千万万文学从业者和爱好者凝聚起来,努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文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唯有创新,才能精品纷呈,才能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永葆文艺的生机和活力”。做好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文艺创新”的要求,在遵循文艺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作协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文艺工作新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大力推进文艺内容形式、题材体裁、手段方法的创新,积极引领新时代文学工作走上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惟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当前,我国文艺事业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深刻变革的新时代,给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新使命,增添了新动力,指明了新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认识新矛盾、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以更加充沛的激情和锐意进取的姿态,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的新局面,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