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而言,到底该什么时候写长篇小说才好,是写作的最初时候,还是中期或后来?经过多部长篇小说创作的历练,我觉得其中确有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对于阅历丰厚...
王国维先生将诗人分为两种: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然而,高建群似乎要复杂一些,因为,他介乎客观和主观之间,是一个既叙事又抒情的“诗人”。高建群的小说无疑追求写人状...
文学创作发生研究是从文学作品发生过程的描述入手,旨在阐明文学作品生产的内在机制。这种研究对作家有借鉴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有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文学评...
胡野秋长期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及传媒研究,对于大众文化既有研究又有实践,可谓深得其旨。读了他的新作《冒犯文化》,和他的文字相遇,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清醒、坚持独立思...
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思索硬与软的辩证关系。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没想到,一次危机就证实了它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相反...
毋庸讳言,高建群描写的家族故事,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新作《大平原》,当属这个实力派作家最想写、也最该写的一部作品。因为这个家族故事与他的个人命运休戚相关,如影随形地...
跟随雪屏的《敲敲门》走进他的三角楼,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过去与未来交融、梦境与现实混淆、幻觉与事实对接、生人与死者对话的异度空间。无疑,这是一个已经消逝的世界,三角楼...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然而...
2009年,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高建群的长篇小说《大平原》,一部作者倾注心血书写十多年的厚重之作。这部书拿在手上的分量,来自高建群写作史的力量。高建群当年以遥远的《白房子...
陈继明《每一个下午》一滴水珠见世界 作家陈继明说,好小说是球形的,饱满的,可以从一万个角度去研究,而所谓主题,通常都是一厢情愿被总结出来的。这句话似乎可以用来评价他...
中国的历史是故事的长河,我们活在中国的历史中,活在中国故事的长河里。我们之所以愿意真诚地把“中国故事”这个桂冠授予高建群的《大平原》,不单在于《大平原》的景观格外...
散文的题材困境在很大程度上由散文家的洁癖造成——题材经过他们的选拔大都洁净光滑、高雅精致,像小布尔乔亚们每天经过处理的下巴。生命中复杂的处境、苦痛、软弱、屈辱、彷...
《大平原》以渭河源头的环境描写开始——大部分长篇小说都是以环境描写开始的。但许多长篇的环境描写是不值得一读的,它们显得乏味而节奏缓慢,只是走一个程序。 《大平原》的...
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写作和出版变得格外的容易和轻率;另一方面,文学加速度地边缘化。要实现文学的突围,就只有通过一种幻想性的写作来提振...
过去这一年中国文坛的散文创作,我们无须讳言它存在的某些问题与缺失,但更要看到它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一大批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作家,依然专注而痴情地仰望着精神的星空...
魏宝涛专著《〈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辽海出版社出版)希望我写点什么,因为我是他的导师,又因为当年我曾在《文艺报》工作过。虽然我对《文艺报》的那十七年...
陕西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陕西是农耕文明最坚强的堡垒,而农耕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具有核心价值的意义。高建群曾写过一部小说叫《最后一个匈奴》,套用...
近十年文学的基本走势可以说一直笼罩在一种虚高浮肿的叫做“现实主义”的潮流或氛围中。我们的文学在近十年中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与此有关。从写法上看,多是笔法单调乏味、...
在理论界曾经热闹一时的“文化研究”近几年来似乎相对沉寂了。鲍德里亚曾对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及相关媒体报道作过分析。而最近两年以来,全球社会最热点的话题当属2008年以...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8年5月24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作了演讲“为谁而写作”(《世界文学》2009年第6期)。他说,三十多年来,这是他被记者们问到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