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危机时代的文化机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谢有顺 参加讨论

    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思索硬与软的辩证关系。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没想到,一次危机就证实了它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事物,有时却能焕发出极为强大的力量。比如水,是世界上最软的事物了,但一旦水汇聚成了大水,那就无坚不摧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这是老子说的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文化的力量是一种柔韧的力量,它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易被摧毁。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不比别的民族少,但为何能一直延续下来,就在于她的文化血脉没有断,文化还在影响人心。文化比政治更永久,文化也比历史更永久。2004年我访问台湾时,正是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的时候,但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台湾的文化人中,支持台独的人其实很少。为什么?一个台湾教授对我说,他不能接受,一旦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孔子、李白和曹雪芹都将成为外国人,讲述他们作品的课程将变成外国文学课。因此,只要文化的维系力还在,台湾人的心就跑不远,许多时候,文化比军事更有力量。
    因此,中国的崛起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不能流于空谈,而是要真实地通过文化的再造,重塑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文化是一种胸襟、气度和创造力。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没人承认日本是超级大国,就是因为日本的文化中终究还不能站立起一种有感召力的普世吸引力。英国《旁观者》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许多时候,我们还是把文化当作宣传或说教,而无法找到一种可亲的、有吸引力的语言和形象来诠释民族精神。
    经过这一轮金融危机,一些文化机遇已经显露出来,同时对文化意义的再认识也显得迫在眉睫:一,文化的活力在于它对生活和世界有一种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我们就知道,价值观的表达比物质的生产更重要,软实力比硬实力更有亲和力。二,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有无相生。物质是有的层面,文化才是无的层面,有无相生,才能全面呈现中国精神。三,文化能吸引人心靠的是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象。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靠板结的文化符号来完成,而是要靠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文化形象,才能捕获新的消费人群,因此,要重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力量。四,文化创造力的基础是自由和差异。自由带来创造的激情,而差异则能保存文化的多样性。五,文化平台的建设是发挥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关键。这就要求突破文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划分和行业划分的限制,把文化传播的平台做大,文化的声音才能被倾听,大的平台才能担负大的文化责任。
    文化的声音,有时是柔弱的、小的声音,但去到人群中,就可能成为大声音。假若每个文化人都能发出声音,中国就有希望。
    选摘自《天涯》2009年第6期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0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