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南亚语言同源关系研究的新进展(4)


    3.现代南亚语言同源关系研究
    第一个真正为东南亚语言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的是有一定语言研究经验的德国人类学家Schmidt。1901年到1908年间,Schmidt发表了一系列讨论东南亚语言的文章,论述了孟高棉语和蒙达语、尼科巴语的密切关系,并将孟高棉语在东南亚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他将这些语言命名为“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Schmidt(1901)为其首项研究成果,该文检查了马来半岛(现称为亚斯里)的色芒语(Semang)和萨凯语(Sakai),收集了所有已发表的资料,然后整合成一个包含1232个词条的比较词汇表,并示例说明。他从音系、形态和词汇三个方面入手,辨认出与其他孟高棉语言对应的很多形式。他的结论如下:色芒语与萨凯语同属一个语团,萨凯语分为两个下位语支,色芒语和萨凯语来自同一祖语。
    Schmidt(1905)广泛比较了孟语、高棉语、斯丁语和巴拿语。此时他继续使用“孟高棉语”的狭义概念。所用材料均来自书面孟语和书面高棉语,以及巴拿语和斯丁语的现代词汇。他根据广泛收集的材料和900多个词进行比较,开始建立规则语音对应。他在构拟原始辅音系统和形态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后来的南亚语言比较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在Shorto于2006年出版的《孟高棉语比较词典》里可以看出来。很显然,Schmidt(1905)为Shorto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但是Schmidt无法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原始语音系统,以至于他自己也怀疑是否存在有规律的语音对应。
    Schmidt(1906)根据对不同词汇和形态同言线(特别是雅利安语借词同言线)及其他结构特征的分析,假定了南亚语言的发生学分类。附录中Schmidt提供了尼科巴-孟-高棉语族,森塔里(Santali)-孟-高棉语族和南岛-南亚语系的同源系列。由于证据清晰,该假说影响广泛,虽被攻击达数十年之久,迄今仍屹立不倒。
    在其最有名的题为“孟高棉人”(Schmidt 1907-1908)论文里,Schmidt试图把其掌握的所有语言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知识结合起来描述东南亚语团,再次提出包括南岛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和南亚语的南方大语系假说(Austric)。此时Schmidt的南亚语系包括7种:1)混合语族;2)孟高棉语族;3)色诺(Senoi=萨凯语)-色芒语族;4)德昂(Palaung)-佤(Wa)-日昂(Riang)语族;5)卡西语族;6)尼科巴语族;7)蒙达语族。第一类混合语族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其中的语言很明显就是印度尼西亚语。由于其片面性,Schmidt的分类整体来说存在很大问题,1926年他又做了修改。
    Schmidt的直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证据远远不够。他对南亚语的研究很少是彻底、可靠、或是科学的。Schmidt南亚语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假定的同源词表,但与之相反的同源词表却可以更充分地证明相反的理论,可惜无人来做。Schmidt把越南语排除在外,许多学者认为他不是经过仔细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而是缺乏调查研究。但是Schmidt的观点影响了一大批人,例如从Grierson对有关南亚语言亲缘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向Schmidt的新语法学派观点转变的。
    对西方学者来说,关于孟-阿南语系/南亚语系特征的研究由于缺乏可靠资料而受阻。不过情况发生了巨变,1903年至1928年,Grierson主编出版了《印度语言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包括19本书,共11卷。其中,第2卷(1904)和第4卷(1906)与南亚语言研究息息相关)。《调查》是一部大型的语言调查实录,清楚地展示了现如今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和尼科巴群岛的南亚语言资料。之前还有一卷《印度语言》,发表于1903年。在这一卷里,Grierson提供了第一次调查的结果,附有图表、彩色地图以及单纯从结构方面进行的南亚语言分类,并且不关心Mason、Logan及其他后来者的研究。他的南亚语言包含两个上位范畴:“印度-支那语系”(包括孟-高棉语、藏缅语和暹罗-支那语),和“达罗毗荼-蒙达语系”(包括蒙达语和达罗毗荼语)。Grierson使用了南亚语言广义上的名称“孟-高棉语”,并认为尼科巴语和越南语可能只受到孟高棉语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