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从出土文献看汉语词汇研究的问题与前景(8)


    
    汉代简牍有如下用例:
    (81)素常二。(马王堆3号汉墓374号简)
    (82)缇襌便常一。(马王堆3号汉墓405号简)
    (83)下常一。(尹湾6号汉墓木牍12反)
    (84)丸下常一。(尹湾6号汉墓木牍12反)
    (85)襌裳一领。(胥浦101号汉墓木牍)
    (86)复裳二领。(胥浦101号汉墓木牍)
    上述简牍中只有胥浦101号汉墓木牍用“裳”。尹湾6号汉墓墓葬时代上限是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胥浦101号汉墓墓葬时代是西汉末期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裳”当是改“巾”旁为“衣”旁生成的后出字,其替代“常”始于西汉晚期。
    3.“合”与“袷”
    《说文·衣部》:“袷,衣无絮。从衣,合声。”《急就篇》:“襜褕袷复褶袴裈。”颜师古注:“衣裳施里曰袷,褚之以绵曰复。”《汉书·匈奴传》:“服繡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颜师古注曰:“袷者,衣无絮也。”“袷”为表里双层而无絮的衣。衣表、里相合,故也用“合”。汉代简牍用例如下:
    (87)青绮禅合衣,素掾。(马王堆3号汉墓350号简)
    (88)生绮禅合衣一,素掾。(马王堆3号汉墓357号简)
    (89)连絑合衣幭一。(马王堆3号汉墓358号简)
    (90)霜丸合衣一领。(尹湾2号汉墓木牍l正)
    (91)缥丸合衣一领。(尹湾6号汉墓木牍12正)
    (92)雪丸合衣,出绛(绔)繟上襌衣各一领。(侍其汉墓木牍)
    (93)枝縠合衣、缕上襌各一。(侍其汉墓木牍)
    (94)缥丸合衣一领。(西郭宝汉墓木牍甲)
    (95)相谷合衣一领。(西郭宝汉墓木牍甲)
    (96)黄冰合衣一领。(西郭宝汉墓木牍甲)
    (97)绿袷一领。(胥浦101汉墓木牍)
    上述简牍中只有胥浦101号汉墓木牍用“袷”,余皆用“合”。马王堆汉墓墓葬时代皆是西汉早期,尹湾6号汉墓墓葬时代上限是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胥浦101号汉墓墓葬时代是西汉末期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袷”当是“合”的基础上增“衣”旁而生成的后出字,其替代“合”始于西汉晚期。
    以上各例表明的是词汇的合并与派生,其时间皆在西汉后期,这是否说明西汉后期是汉语词汇系统发展的阶段性节点?当然仅据上述材料还只能说是一种猜想。真正的结论需要综合词汇系统变化的各个方面得出,且以上例证也不一定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但是,上述材料和分析,至少为我们展示了借助出土文献对汉语词汇系统精细化研究的前景。
    注释:
    ①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8页。
    ②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6期。
    ③云梦大坟头汉墓遣策“金鬲”的“鬲”原图版字形不清,也可能是“釜”字,其形制也像釜。
    ④簪,原释文隶定作“朁”,此字原形作,有竹旁。朱德熙、裘锡圭《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改释为“簪”,是正确的。释文中与本文研究不相关的字形皆用宽式隶定。
    ⑤陈振裕:《云梦西汉墓出土木方初释》,《文物》1973年第9期。
    ⑥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125页。
    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4页。
    ⑧出土报告的“甑”皆指上器。
    ⑨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
    ⑩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文物》1976年第10期。
    (11)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文物》1982年第9期。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2页。
    (13)《周礼》的著作年代虽有争议,但主流观点是战国时期。
    (14)指书中语言不应该以书中叙述的时代为标准,而应该以著书的时代为标准。
    (15)应为毛传,非郑笺。
    (16)俞正燮:《俞正燮全集》(贰),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第75~76页。
    (17)彭浩:《凤凰山汉墓遣策补释》,《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18)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1页。
    (19)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20)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页。
    (21)管锡华:《古汉语词汇研究导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5页。
    (2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页。
    (23)徐时仪:《近代汉语词词汇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19页。
        (24)原释文脱“穜”,今据图版补。
     
       (本文原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