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语篇意义的自组织生成——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下的互文语篇分析(2)


    一、互文语篇理论
    在上述主流理论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语篇分析方法,互文语篇理论(祝克懿2010)就是其中之一。互文性理论(intertextualit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文本不是结构主义主张的静态、封闭的实体,“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文的集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克里斯蒂娃2013)。互文性理论揭示了“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转引自祝克懿2010)。在此基础上,文本的意义不是先验存在的整体,而是来源各异的他文本在当下文本的空间中互动交织、整合生成的结果:“文本不是一个语言学现象,换言之,文本不是言语汇集中出现的那种平淡无奇的意义结构,它是意义结构的生产本身”。(克里斯蒂娃2015:242)
    70年代,克里斯蒂娃发展出解析符号学(sémanalyse)理论,进一步深化了互文性思想。这种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鉴精神分析的研究理念,提出了文本互文的主体动力机制。二是区分前符号态(le sémiotique)和符号象征态(le symbolique),详细考察意义的生成过程。(参见殷祯岑2015;殷祯岑、祝克懿2015)如此,克里斯蒂娃以文本交互观、主体动力观和文本意义从混乱到有序的生成过程观建构了完整的意义理论,实现了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超越。
    克里斯蒂娃的探索是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中展开的,但她的思想同样可以成为语篇语言学(分析一切文学和非文学语篇)更新的契机:“互文性理论激活了文本的空间结构意识和关系意识,突破了语篇研究的传统范式,它以立体空间的文本纵向聚合的语篇结构关系冲击了传统文本线性横向组合的语篇结构关系,关注语篇要素以互动方式生成语篇的动态过程。”(祝克懿2010)具体来说,互文性理论对语篇语言学的更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篇整体性的重新界定。互文语篇理论将语篇整体性的实现归结为有序意义在异质文本的交互中整合生成。整合意义的生成意味着语篇整体性的实现。第二,对语篇研究意义维度的强调。互文语篇理论以语篇意义从混乱到有序的生成过程为核心,以作为意义载体的文本而非作为语法单位的小句为分析单位,从根本上体现了它意义分析的理论属性。第三,语篇结构观的改变。传统语篇研究将语篇结构视为语言单位集句联章的线性构筑,互文语篇理论将其视为异质文本在语篇空间中交流互动、实现整合的立体建构。第四,语篇研究领域的拓展。互文语篇理论不仅可以分析单一语篇的组织规律,还可从篇际互文性的角度对彼此相关的系列语篇进行分析。
    互文语篇理论提出至今,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响应,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但要成为具体可操作的语篇分析方法,它还需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互文语篇理论强调了语篇意义的异质来源,却尚未解释异质的文本意义整合成整体性语篇意义的具体方式。文本如何互动?整合如何发生?统一意义如何实现?作为物质材料的语言符号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以诗歌语篇为例,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