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语篇意义的自组织生成——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下的互文语篇分析


    作者简介:殷祯岑,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语篇的整体性源于异质文本在当下语篇空间中整合生成了统一、有序的完整意义。在互文语篇理论的视野下,参照耗散结构理论,这一意义的整合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意义核心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竞争、边界条件的制约。本文尝试构拟语篇意义的分析框架,讨论因缺乏形式标记和明确意图而被传统语篇研究边缘化的诗歌语篇,考察其整体性的实现过程和语篇表现,以揭示诗歌语篇的组织机制和成义规律。借鉴耗散结构理论,语篇的意义整合过程清晰可考,互文语篇理论亦藉此发展出切实可操作的语篇分析框架。
    关 键 词:互文语篇理论 意义 文本 语篇 耗散结构 自组织 意义核心 意义结构
     
    20世纪下半叶,在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入发展的影响下,语篇语言学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语篇语言学将话语交际中实际使用的语篇(而非语言系统及其结构单位)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一学科的兴起始于对下列问题的探讨;语言研究止于句子,那么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是什么使得语篇成为一个整体?为了构建上至语篇下至语素的完整语法体系,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课题。
    60年来,语篇语言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篇章语法阶段。人们认为:句子之间依靠语法接应连结起来,各种形式的指示成分(如代词、连词,具有指示和衔接功能的冠词、名词等)将句子组织成语篇。(二)功能语篇研究阶段。到70年代,学者们发现,仅从形式上无法解释语篇的整体性,语篇的整体性来自它在话语交际中实现的完整意义和交际功能。语义连贯、信息结构、语境制约等成为研究的重点。(三)宏观结构阶段。70年代末,学者们发现在微观的语义连贯之外,语篇还需要具有宏观的意义结构才能实现整体性。这一阶段的研究以对语篇宏观结构的抽取和分类为主,并通过宏观结构(及在此基础上概括的超级结构)将语篇与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意识形态关联起来。(四)认知语篇研究阶段。八九十年代,语篇研究经历了认知学转向。从人类认知规律的角度,语篇整体性被解释为语言形式帮助语篇主体激活并构建完整的认知模型。认知模型的构建完成意味着语篇整体性的实现。于是语篇研究也渐渐脱离语篇本身,朝揭示主体认知规律的方向发展。
    语篇语言学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不仅说明它重要的研究价值,也说明语篇何以成为整体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解释范式的无力在对诗歌语篇的分析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诗歌作为语篇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它既缺少系统的连接标记,话题发展和语义连贯又无迹可寻,整体意义常常含混多歧,认知研究可构拟诗歌语篇发生和理解的宏观过程,却缺少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的操作手段。因此,语篇语言学若要形成新的增长点,似乎可以从这里突破。本文聚焦中国古典诗歌语篇,试图回答诗歌语篇如何实现其整体性的问题,尝试设计适合诗歌分析的语篇研究框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