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8)


     “一致原则”也体现在“是”的语法化过程中。一致性指的是,语法化后阶段的某些语义和功能应反映出相应语法化前阶段所遗留下的一些痕迹。(Hopper 1996,Wischer 2010)在“A是B”的结构中,系词“是”、焦点标记“是”与主题标记“是”的基本功能分别在于“联系A和B”(王力1980),“突显B”(见石毓智、徐杰2001)和“标记A并引述B作为新信息”(Han et al.2013)。可以看出,无论是系词、焦点标记还是主题标记,“是”都有在已知信息后引述一个新信息的功能。该新信息可以是被强调突出的对象,也可以是用作与句内或句外信息相对比的成分,还可以是旧信息作为条件所导致的结果。无疑,从语法化一致原则的角度看,主题标记“是”的基本引述功能是继承自其语法化前阶段的系词“是”与焦点标记“是”的引述/突出功能。 
    因此,在由形容词性用法开始,经过代词、系词,直到焦点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基础上,“是”有进一步语法化为主题标记的趋势。这一具体过程重述如下: 
    形容词→动词、名词、肯定词等过渡性用法→代词→系词→焦点标记→(主题标记) 
    在相关类型学研究方面,Wonderly(1952)等对Chiapas Zoque语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其主题标记“te(ʔ)是由其早期的指示代词用法,先后经由人称代词、系词、焦点标记等各阶段语法化得来的。例如: 
    
    Chiapas Zoque语主题标记“te(ʔ)”的语法化链条如下: 
    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系词→焦点标记→主题标记 
    上述一系列语法化过程显然与本文所总结的关于“是”字语法化链条的主体相吻合。可见,相应过程应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本文以“是”为例详细考察了系词的语法化过程,发现该过程由形容词性用法开始,经过实词性的动词、代词等用法过渡到语义为空但功能却更为专有的系词,并由系词再进一步语法化为一个焦点标记,从而替代了语序焦点的表达法。“是”的相关语法化过程遵循了语法化诸原则,且相应各阶段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征。同时根据相关历史与方言的语料,本文提出系词有进一步语法化为主题标记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