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3)


    然而,上述除动词性和指示代词的用法外,大多仅现于极个别的文献中,而形容词所具有的名物化特征(Hopper & Thompson 1984),也使得“是”更易于向语义更为具体、功能更为单一的人称代词转变。例如: 
    ⑧谚曰:“狼子野心。”乃狼也,其可畜乎!(《左传·宣公四年》) 
    然而,“是”的代词功能却不稳固,并逐渐被“此”代替。例如: 
    ⑨人有忠信,乐善不倦,无绝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事实上,形容词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动词属性。而先秦“是”在其诸多语法化阶段中也始终受到了相应动词性表现的影响。同时,由于语法化始终是一个由“实”转“虚”,由包含隐性语法功能到跨类的具有显性句法表现的过程(Hopper 1988,Bybee et al.1994),因此,相关“是”的动词性用法便逐渐向语法功能更为专有的系词演化。 
    “是”作为系词最早应起源于先秦,这一点在相关文献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例如: 
    ⑩韩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另一个系词“是”与代词“是”出现在同一时期的证明是,在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注文》中所发现的代词“是”和系词“是”连用的例子③。例如: 
    (11)是帚慧……是竹慧……是蒿慧……是苫慧……是苫发慧…… 
     “是”的系词性用法到两汉乃至六朝时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稳固的用法,并且在魏晋时期乃至其后成为古汉语口语中的主要用法。④ 
    王力(1937)认为,古汉语中的系词有“是”、“非”、“为”、“乃”四个,而王力(1980)进一步指出其中真正的系词只有“是”。洪诚(1957)的观点比较折中,认为应该区分两类系词,即“语气系词”(如“为”和“乃”)以及“纯粹系词”(如“是”)。⑤然而,在“是”具有典型系词功能这一点上却是没有争议的。 
    西汉以后,“是”在其系词性用法之上又出现了新的语法化动向。根据石毓智、徐杰(2001)的研究,“是”的焦点标记用法出现于两晋时期,相关用法可能来自于其作为肯定副词的用法。而“是”的焦点标记用法正是出现于两汉及南北朝语序焦点表示法消失以后。⑥例如: 
    (12)此有痴情。(《世说新语·纰漏》) 
    由此可见,“是”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该过程由相应的形容词性用法开始,先后经过动词、名词、肯定词等过渡性用法,到代词、系词并逐渐代替语序手段而演化为一个焦点标记。“是”的语法化链条描述如下: 
    形容词→动词、名词、肯定词等过渡性用法→代词→系词→焦点标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