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链”的表达策略与类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1:11:34 《当代语言学》 沈力 参加讨论
【摘要】因果链”这一复杂谓语结构在自然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这个问题在语言类型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该问题提出一个新见解。本文通过对汉语、英语和日语这三个不同形态类型的语言进行对比,进而提出人类表达“因果链”的策略相同而手段不同的观点。所谓策略相同是指,表达方式均由简单到繁杂,即从一次性构成方式到二次性构成方式。所谓手段不同是指,表达因果链的手段要受到该语言形态类型的制约。形态复杂的语言偏重于用词法手段表达,而形态简单的语言则偏重于用句法手段表达。 【作者】沈力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030006 【关 键 词】因果链 达成事件 结果描摹状语 结果构式 语言类型 1.引言 自然语言是如何描述我们的认知世界的?Vendler(1967)通过对动词语义特征进行观察,提出四种认知类型,如(1): (1)a.状态(stativity) b.到达(achievement) c.动作(activity) d.达成(accomplishment) 此后很多学者都认为,这四种类型之间关系密切。如(2)所示,这四种类型实际上可以构成一个由动作和结果组成的“因果链”(causal chain)类型。 (2)因果链: (2)表示人类把任何行为(ACT)都看作是有目的的行为。目的的实现又是一个瞬间变化,因此把它看作一个到达事件(ACHIEVEMENT),而且到达事件又可以进一步分析成状态(STATIVE)及变化(BECOME),最后再把人类的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致使(CAUSE)这个函数连接起来,才能形成“因果链”。这个“因果链”相当于Vendler(1967)的达成事件。“因果链”这个认知模式早先由Dowty(1979)提出,又通过Jackendoff(1990)、Croft(1991)、Langacker(1991)、Levin和Rappapport Hovov(1995)、影山太郎(1996)等充实起来的。 本文的研究焦点在于因果链如何被编入自然语言的语法系统的。我们知道,因果链在英语中是“NP1+主要谓语+NP2+次要谓语”这样一个结果构式,在日语中是“动作动词—致使动词”这样一个复合动词,在汉语中是“动作动词+结果补语”这样一个补语构式构成的。殊不知,在汉语和日语中还有状语成分表示结果的现象。 汉语有一种形容词重叠的状语形式,其主要功能是描摹谓语的某种样态。在这里,我们暂时称之为描摹状语。描摹状语有两个语义功能,一个是描摹动作进行时的样态,另一个是描摹动作终结后的结果样态。试比较(3a)和(3b): (3)a.爸爸慢慢地斟了一杯酒。 b.爸爸满满地斟了一杯酒。 (3a)中的“慢慢地”表示斟酒这个动作展开的样态,(3b)中的“满满地”则表示斟酒这个动作终结后的结果样态。这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可以通过(4)进行验证: (4)a.爸爸正在(慢慢地)斟酒。 b.爸爸正在(?满满地)斟酒。 (4)表示斟酒这个动作正在进行,而且进行体标记虽可以与“慢慢地”同现,但是不能与“满满地”同现。这是因为“满满地”所表示的样态与动作过程无关。 在这里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1)“满满地”这样指向结果的描摹状语与什么谓语形式同现,比如,“*我给你满满地斟酒”为什么不合法?2)汉语表达“因果链”的策略是什么,比如,汉语中除了用补语结构表示结果以外,为什么还会有结果指向的状语出现? 本文的观点如下: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与达成事件或到达事件的结果成分同现,描摹动作达成后或状态变化后的结果样态。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的存在源于人类对“因果链”的表达的共同策略。“因果链”的表达策略分一次性表达方式和二次性表达方式,二次性表达方式是以一次性表达方式为前提的。本文所观察的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是二次性表达方式,它的出现是以一次性表达方式,即结果成分的出现为前提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构式语法理论解读下的英语新闻标题
- 下一篇:认知视角下英语语法隐喻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