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39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 袁毓林 参加讨论
张斌对于“不然、要不、要不然、否则”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是:“表示对前边文字作假设性的否定,引出否定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31]一共举了16个例子,其中,6个是反事实条件句。举3例如下: 尽管反事实条件句与真实性条件句的比例是3:5,但是词典编者还是没有点明这些词语具有引导或表示反事实条件的功能。 吕叔湘和侯学超没有为“要不是”立目。张斌对于“要不是”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是:“表示假设条件。用在前一小句,引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32]后一小句常用‘就’、‘也’与之搭配,表述由此产生的结果。”[33]一共举了7个例子,全部是反事实条件句。举3例如下: 这“引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说的就是“要不是”表示反事实条件。能够点明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如果把“表示假设条件”和“引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整合成“表示假设的反事实条件”,那么就是对“要不是”的语义功能的比较完美的说明了。 邢福义以其现代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修养,对现实性假设与反事实假设作了比较明确的区分。他说:“‘如果……就……’表示假设与结果的关系,是假设句的代表句式。……所谓假设,实际上是一种待实现的原因。”这“待实现”指明了真实的假设性条件句,是对尚未发生的事件进行条件一结果式因果推理。当然,也可以用“如果”来引导已经实现的反事实条件。他认为“‘要不是……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句式。……形式上,‘要不是p就q’是假设句式;内容上,却表达了甲事与乙事之间的因果联系,跟‘……否则……’句式相通。”还说:“‘要不是p就q’句式的一个明显的作用是:反证释因,加强句子的容量和论证性。”在讨论“幸亏p,否则q”句式时,邢福义说:“前项p解释原因,指出已然的事实,后项q表示反事实的结果,逆原因的结果,不如意的结果。”只可惜,邢福义“偏重于从对前项的观察出发来讨论问题,并进而揭示前项与后项之间的种种联系,说明整个句式同其他句式的变换关系。”[34]这样,就没有对“否则”的反事实标记作用进行具体的说明。因此,他尽管说明了“后项q表示反事实的结果”,但是没有能够说明:从“指出已然的事实”的前项P,怎么推出“表示反事实的结果”的后项q。 六、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情感倾向及其后果 汉语学者对于汉语中的假设表达,一般不区分假设前提的真实与否。那么,为什么汉语研究者对汉语中的反事实条件句会如此不敏感呢?可能有多种原因,而比较重要的原因至少有两种。一种原因是,研究者既缺少分析这类反事实现象的语法学概念和眼光,又缺少理解这种反事实推理的逻辑学洞察力。这就像我国古代的前辈们,上自圣贤、下至平民,在思考问题时一般都具有逻辑性,也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但是,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明真正意义上的形式逻辑学。同样,我国古人交际所用的语言、流传下来的典籍等书面文本上的语言,都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但是,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明真正意义上的语法学,甚至在小学之风大兴的清朝乾嘉时期,也仍然不知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还有语法这门学问。另外一种原因是: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具有比较特别的个性,使得研究者不去关注或在意其条件的反事实特点、以及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反事实推理关系。那么,这种“比较特别的个性”是什么呢?这可以从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两个方面来考察。从语法形式上看,正如上文所说,汉语没有虚拟语气等专门的语法范畴和形态标记;专用的反事实条件标记也不发达,许多反事实推理关系要从上下文语境中去意会和撮合。从语义内容上看,通过吟咏和体味古今汉语中的反事实条件句,我们猜想:也许就是附丽在汉语反事实条件句上面的丰富情感色彩,使得这种句子之中的反事实推理关系被遮蔽起来了;也许是我们国人重人事胜于重物理、重感性胜于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使然。下面,笔者就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情感色彩问题,略作讨论。 我们可以感觉到,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大多数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或者表示庆幸(为人的出乎意料的成功或意外地避免不幸或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或者表示遗憾(对人的最终没有逃脱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最终还是不如人意表示同情或可惜);少数是中性的,即无所谓庆幸还是遗憾。比如,上文第三节中所列古代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一共18例,其中表示庆幸的有7例(3a,4a、d,5a、b,6b、c),表示遗憾的有8例(1a—d,2a、b,4b、c),表示中性的有3例(1e,3b,6a)。第五节中所列古代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一共7例,其中表示庆幸的有5例(1a-d,2c),表示遗憾的有2例(2a,b)。 我们从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中共检得现代汉语反事实条件句51例,其中表示庆幸的有29例(如第四节中的1a,2a,3a、b,5a、b),表示遗憾的有16例(如第四节中的1b,4a、b,5c),表示中性的有6例(如第四节中的1c,2b—d)。第五节中所列现代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一共6例,其中表示庆幸的有3例(3a,5b、c),表示中性的有3例(3b,4a,5a),没有表示遗憾的例子。我们调查了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用“不然、要不、要不然、否则”等的15个反事实条件句的感情色彩,发现其中表示庆幸的有11例(用“幸亏、好在”等引导条件小句),表示遗憾的有2例(用“可惜”等引导条件小句),表示中性的有2例。并且,这2例中性的都是反问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用下列表格来展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