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知道的……不知道的……”是隐喻吗(17)


    (55)我以为你就会拿手术刀呢。(苏叔阳《故土》) 
    (56)知道的是可蒙犬(外号拖把犬)在跨栏,不知道的还以为拖把在飞。 
    按照张邱林[16]的解释,(55)的“以为”表达的判断是“你就会拿手术刀”,同时预设另一个相反的判断“你不只会拿手术刀,(还会做别的)”。(56)里的“以为”表达的判断是“拖把在飞”,同时预设另一个判断“可蒙犬在跨栏”。与(55)相比,这里不是强调判断“拖把在飞”与判断“可蒙犬在跨栏”相反,而是突出两个判断在某一方面相似。可蒙犬外形像拖把,外号“拖把犬”,其飞步跨栏犹如拖把在飞。(55)的“以为”强调的是“相反”; (56)的“以为”强调的是“相似”。比如, 
    (57)而宋词若是离了青楼,简直就溃不成军,只剩下几个豪放派的傻老爷们,手持铜琶铁板,干吼着大江东去,知道的是唱宋词,不知道的还以为要表演硬气功呢。《青楼文化》 
    (58)那些跳舞的人一人一根棍子,知道是跳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丐帮。(《阆中师范学院吧》) 
    (57)“以为”表示判断“表演硬气功”的同时预设判断“唱宋词”。(58)的“以为”表示“是丐帮”的同时预设“是跳舞”。前者“表演硬气功”与“唱宋词”相似的地方是“干吼”;后者“丐帮”与“跳舞”相似的地方是“一人手拿一根棍子”。因为这样用的“以为”表示判断Q的同时,预设存在着一个在某方面与之相似的判断P,所以“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里才有了将Q投射到P上的隐喻思维,故本文将其称之为隐喻预设。 
    3.3 隐喻推理(metaphorical inference) 
    根据“知道的……不知道的……”复句里源域的动词“以为”引发的隐喻预设,我们可以做出(35)那样的推理“如果不知道是P,就会以为是Q”。这一源域里的推理凸显了P与Q的相似性。将这一推理投射到目的域,目的域的P获得了,或者说是被赋予Q的某一(些)特征,如(57)的“唱宋词”获得了表演气功时“干吼”的特征,(58)的“跳舞”被赋予丐帮“一人手拿一根棍子”的特征。 
    将源域动词“以为”引发的隐喻预设和目的域投射所得到的结果“P获得了Q的某一特征”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做出新的推理: 如果不知道是P就会以为是Q,因为P像Q。(57)所做出的推理为:如果不知道是“唱宋词”就会以为是“表演硬气功”,因为“唱宋词”像“表演硬气功”。(58)所做出的推理为:如果不知道是“跳舞”就会以为是“丐帮”,因为“跳舞”像“丐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