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02 《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 袁毓林 参加讨论
总之,“白、白白(地)”等副词可以看作是专门表示偏离“劳酬均衡原理”的词汇化形式。这也符合“白”的原初意义及其引申轨迹。“白”的原初义是:白色的,即具有像霜或雪的颜色这种性质的,跟“黑”相对;后来,引申出空白意义,即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例如: 这“空白”就是期望(可以、应该、必须……)有但是没有;这个“没有”是相对于期望中的“有”而言的。比如,中古的“白丁、白衣、白身”都是指没有功名的平民⑨;现代汉语中的“白饭(不加菜肴或不就菜吃的米饭)、白卷(没有写出文章或答案的考卷)、白票(投票选举时,没有写上或圈出被选举人姓名的选票)、白田(没有种上庄稼的田地)”。再引申一步,用在对“劳酬均衡原理”的偏离上,就具体地实现为:或者1)该付出代价、劳动……却没有,推演出:不该获得效益、报酬……却获得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白得、白捡”;或者2)该获得效益、报酬……却没有,推演出:不该付出代价、劳动……却付出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白给、白搭”。 5.概念结构驱动及语言运用中的偏侧效应 上文说包含“白、白白(地)”等副词的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是受到“劳酬均衡原理”之类的概念结构驱动的,这种句子的语用预设是“劳酬均衡原理”的普遍有效性;于是,如果出现、发生偏离了“劳酬均衡原理”的事件,那么这便是一种反预期的、具有较高新闻性和信息性的事件,是值得报道的;并且,说话人有必要使用“白、白白(地)”等副词来作标志(flag),以表达自己对于句子中核心动词的述谓结构及其所激活的事件的主观评价,同时给听话人留下明确的词汇标记作为理解的线索。相反,听话人看到包含“白、白白(地)”等副词的句子,由这种标记来启动“劳酬均衡原理”等信念作为背景(background),再把这种副词的陈述性意义“偏离劳酬均衡原理”作为突出的图形(figure)。 由于“劳酬均衡原理”涉及“付出代价、劳动……”和“获得效益、报酬……”两个端点,因而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有一个主观认定的任务:把“白、白白(地)”等副词所修饰的述谓结构所表示的事件看作是“付出代价、劳动……”还是“获得效益、报酬……”。当然,这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主观假设,而是受到社会习俗、大众信念等集体规约的限制,并且跟动词的语义类别相对应。根据张谊生(2000)的调查,当“白、白白(地)”等副词修饰“拿、要、弄、赢、赚、挣、得、获、娶、取、搞、捞、找、借(到)、租(到)”等获得义动词、“吃、喝、吸、抽(烟)、尝、看(戏)、坐、乘、玩、睡、穿、戴、抹(香水)、使、用”等享用义动词时,表示无代价地、无报偿地(第281页);当“白、白白(地)”等副词修饰“给、交、付、捐、赔、献、汇、赏、输、嫁、借(出)、租(出)、花、费、耗、死”等交出义动词、“奔、走、追、赶、进、出、爬、逃”等位移义动词、“写、画、编、刻、捏、做、打、补”等技能义动词、“劝、求、教、叫、要(求)、喊、派”等劝使义动词、“想、怕、恨、愁、气、恼、算、数”等心理活动义动词(这四种动词都含有“耗费[体力、精力]”的语义特征)时,表示无效地、徒劳地(第283页)。简而言之,当“白、白白(地)”等副词修饰获得、享受义动词时,表示“白得”;修饰付出、劳动义动词时,表示“白搭”;因为根据“劳酬均衡原理”,“获得效益、报酬……”就应该“付出代价、劳动……”;反之,“付出代价、劳动……”就应该“获得效益、报酬……”。一旦偏离了“劳酬均衡原理”,就是“白得”(“获得效益、报酬……”却没有“付出代价、劳动……”)或者“白搭”(“付出代价、劳动……”却没有“获得效益、报酬……”)。这样,“白、白白(地)”等副词的两个义面,在其所修饰的动词的不同语义类型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两种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不同的意义(sense,或义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口语中的前置性话题标记“就”
- 下一篇: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