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48 《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 袁毓林 参加讨论
如此看来,被“白”等副词所否定的“获得效益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或“付出代价应该获得相应的效益”这种“说话人、听话人共知的相关情况”,是一种社会规约和集体信念,应该属于语用预设;并且,由于这种意义是由“白”等副词所激发(trigger)的,因而它们应该属于词汇预设。这种跟特定词汇“白”等相关的语用预设,是保证可以使用“白”等词语的合适性条件。现在,我们用否定测试来检验一下。例如: 在肯定式(16a)和相应的否定式(16b)中,“付出代价应该获得相应的效益”这种背景性意义保持不变。(17)中否定式跟相应的肯定式共享“付出代价应该获得相应的效益”这种语用预设。 当我们证明了“获得效益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或“付出代价应该获得相应的效益”这种“劳酬均衡原理”是“白”等词语的语用预设时,也就是证明这种预设不是“白”等词语所修饰的述谓结构的预设;于是,也就推翻了张谊生(2000:236)关于“白”“对命题的预设直接加以否定”的观点。并且,从理论上说,预设是语句在意义上得以成立并且可以解读的语义或语用前提,它对否定具有相当的免疫力(所以可以用否定测试);除非在特定的、有标记的表达中才能对语句的预设进行否定,从而形成“元语言否定”(metalinguistic negation)或“语用否定”(pragmatic negation)@。比如,例(16a,b)的语义预设是“赵晓星学了这么多年钢琴”,对它的否定,需要在句首加“不是”这种高层否定才能达成。例如: (18a,b)都是否定预设中关于赵晓星学习钢琴的时间长度,(18a)是说原来预设的时间比实际时间长,(18b)是说原来预设的时间比实际时间短。但是,它们都没能影响由副词“白”带来的语用预设,即“劳酬均衡原理”。显然,“白、白白(地)”等副词不但没有否定“劳酬均衡原理”,而且是以“劳酬均衡”这个社会期望的标准模型为其词汇意义的前提的。 根据我们的理解,“白、白白(地)”等副词的陈述性意义(assertion)是:偏离(deviate from)了“劳酬均衡原理”。具体地说是:它们所粘附的述谓结构所表示的事件偏离了“劳酬均衡原理”。由于“劳酬均衡原理”中的两个端点(代价、劳动……vs.效益、报酬……)是平衡的,偏离了均衡之后的结果就是两极性的:或者是付出代价、劳动……但是没有获得效益、报酬……;或者是获得效益、报酬……但是没有付出代价、劳动……当“白、白白(地)”等副词粘附到一个述谓结构上以后,如果这个述谓结构所表示的事件可以识解为获得利益,那么整个句子表示“获得效益却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这个述谓结构所表示的事件可以识解为付出代价,那么整个句子表示“付出代价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口语中的前置性话题标记“就”
- 下一篇: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