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音随义变,构成新词——兼及古音研究的方向(8)


    韵母的音变规律。一般为主要元音相同、相近或韵尾相同。如“瞑”,莫经切,耕韵;又亡千切,真韵。主要元音相同,耕真对转。再如“叉”,大徐本《说文》新附字:“钗,笄属。从金叉声。本又作‘叉’,此字后人所加。楚佳切。”佳,支韵。《洪武正韵·皆韵》:“初皆切。妇人岐笄。《说文》本作‘叉’。”“叉”《广韵》初牙切,歌韵;“钗”,初皆切,脂韵。主要元音相同,支脂通转。 
    声韵调俱变的音变规律。一般是声韵俱近,声调有异。如“野”,《玉篇》收了两个读音,首列馀者切,又列常渚切(墅)。“墅”下也首列羊者切,又列食与切。但在大徐本《说文》徐铉奉诏校定的上书中有“二十八俗书讹谬不合六书之体”中收有“墅”字,注曰:“经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切。”按:羊者切,喻母,鱼韵,上声;常句切,禅母,遇韵,去声。声母喻邪邻纽;韵母,鱼侯旁转;声调为上声变去声。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音变一般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实际情况则可能要复杂得多。 
    2.音变和词义的关系 
    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也是研究音随义变难度最大的部分。其所以难度大,主要是因为音随义变还涉及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知识。音随义变的义,是原词的义,我们可称之为原词;音变后产生的新词,我们可称之为新词。要辨别厘清两者的关系有相当大的难度。据我初步观察,原词和新词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词和新词为同一语源,即如《变调构词》中所说的原始词和孳生词,两者不仅音近,在意义上也存在联系。这种情况应占音随义变的大多数;一种是原词和新词不存在语源关系,新词在初期只是在口语中借用了原词的文字的形和音,两者在词义上了不相涉。现分别介绍如下: 
    原词和新词有语源关系。上文所提及的音变构词,如“舍、拾”“羊、祥”“瞑、眠”“匿、慝”“荼、茶”“野、墅”等,原词和新词都存在语源关系。 
    原词和新词不存在语源关系。如“详”“佯”。“详”的本义是审议,读xiáng。大徐本《说文》:“详,审议也。从言羊声。似羊切。”借用为假装义的“佯”。段玉裁注:“又音羊,为详狂字。”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详狂,亦曰阳狂。俗作‘佯’。”按:《史记》中共有“详”字71个。其中用作详审义的仅2个,用作假装义的有69个。如‘详醉'“详死”“详败”“详惊”“详不知”等等。“佯”,《说文》无。清雷浚《说文外编》卷一二:“《说文》无‘佯’字。古书多作‘详’或‘阳’。”按:“详”,《玉篇·言部》:“详,似良切。审也,论也,諟也。又音羊,诈也。”同一条目下收两音两义。又《人部》:“佯,余章、似羊二切。诈也。”也收两音,但只收一义。“详”在用于诈伪义时,也应有一个音变为“佯”过程。“详”和后来新造的“佯”,同为阳韵、平声,只是声母由邪母音变为余母。两词的意义没有联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