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沈杏培《印痕与记忆》:小说如何记忆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24-01-26 文艺报 谢亚丽 参加讨论

    

沈杏培的《印痕与记忆——新时期小说论稿》探讨了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作家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历史如何记忆以及如何叙事这一重要命题。该书综合运用叙事学、形象学、政治文化、代际文化、中外比较等研究方法和视角,深入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中的历史记忆建构问题,细致呈现中国作家历史记忆建构中的叙事策略、文化心态、历史观念、嬗变轨迹、影响因素、内在局限等问题,以此总结中国作家在改革开放时代通过文学重塑民族历史和公共记忆的方法、价值和症候。

多维度思考历史记忆小说的建构这一命题整体性地贯穿于该著作之中,该书有着试图想从思想史、社会史、文学史等多维角度切入历史记忆小说的整体而宏阔的研究意图,穿插着从发生学和变迁史角度分析历史记忆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形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状况、从精神发展史角度考察当代知识分子在历史记忆问题上所昭示的动变、从读者接受角度考察历史记忆叙事的影响、接受差异和这种接受差异对历史叙事的反作用等思维路径,可以说是从多种维度进行全面思考。

《印痕与记忆》单独设置两章,集中呈现了他在文化视域角度对于当代作家建构历史记忆小说的探究和思辨,既用了本土文化视野来考察历史记忆小说在国内的流变史,又在跨文化的视域下观照了历史记忆小说在国外的书写状况。如此一来,作者既从历时性维度,分别探究了国内在政治文化、消费文化和代际文化主导下历史记忆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在此心态下形成的不同叙述范式以及特点。如在消费文化制约影响下,作家书写历史记忆对应产生主动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心态,由此促发了诸如文学策划、畅销书机制等新的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呈现出追求流行、媚俗的新变。在用代际文化这一视角来分析作家各自历史记忆小说时,沈杏培考量了代际文化视角用于研究不同时期历史记忆小说的便利性和合理性之外,还反思了这一视角用来解读历史记忆小说的有效性、本身具有的含混性以及提醒人们警惕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绝对性,而要注意研究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避免笼统地将一些本不属于代际文化的现象和问题囊括进去。

同时,该书又从共时性的维度,横向探询了同一时期海外华文作家如何叙述这段历史记忆。沈杏培显然是考虑到关于这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言说和形象是在自我和他者双重视角下共同建构这一点,因此有意识地将海外华文文学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记忆置于跨文化的视野之中。何况,海外华文作家们独特的人生体验致使他们切入生活的角度与本土作家不同,因此用跨文化的眼光审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书写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将这一命题的研究疆域扩展到海外,既纠补了历史记忆小说的研究地图,从而让这段历史的复现更加完整和鲜活,又使得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记忆叙事所蕴含的内在丰富性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理论诠释。

历史记忆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需要严格界定,比如,记忆什么,谁来记忆,怎样记忆,形成了怎样的记忆伦理,有无形成某种记忆机制,影响记忆的因素有哪些,当代中国作家历史记忆的范式和特点是什么,是否存在记忆的盲区或历史观上的褊狭等。这些问题,在该书中得到了较好的阐释和论证。作者提出和反复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即新时期历史记忆小说是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主要叙述内容或者受其影响的相关文本,这并不单单指全篇或者大部分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而是在思想上、语言上、创作思维上受到其影响,或者在某一部分涉及到与联系到这一时期的历史和背景的小说。这种概念囊括了不少原本被排除在历史记忆小说之外的文本,极大丰富了历史记忆小说的范畴和文本容量,冲击了以往人们对于历史记忆小说及其书写的历史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并且构成了对以往历史记忆小说塑造的受难者形象的审视。

《印痕与记忆》还单设了一章阐述历史记忆小说逐渐脱离言说规范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形态,如将历史背景化而重点叙述人物文化心理的寻根小说、一部分用先锋形式来包裹历史的先锋小说等。除此之外,作者还将新时期历史记忆小说放在不同文化视野下进行观看,探究历史记忆小说在政治文化、消费文化和代际文化下分别是何种形态,这一发散思维所注意到的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的多样化书写唤醒了读者和学人对新时期历史记忆小说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接受。

坚持追问文学之“变”与“由”的学术理念在《印痕与记忆》一书中得到了自觉的实践,作者尤为注重分析哪些因素帮助形成了历史记忆小说,即“存在之由”,并力图明晰历史记忆小说的叙事在不同阶段发生演进与变迁的影响因素,即“变迁之故”。“追问”是抵达“存在之由”和“变迁之故”的必经之途,这一词频繁地出现在该书中,除了自身的用词偏好与语言习惯之外,显示的是作者厚重的问题意识。著作里有不少具有追问特性的表述,如将历史记忆小说较为集中地框置于文学本体研究的范畴上,还会不断追问在这些问题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社会因素、审美观念、历史意识、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力量、作家文学观的变迁;在面对浩如星海的历史记忆小说创作状况时,追问历史记忆小说给当代文学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启示?这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哪里?历史记忆小说的内在困境和缺陷何在?这些问题在书中基本上都得到了细致而清晰的分析。这种学术思路彰显了沈杏培注重追问研究对象的“存在之由”和“变迁之故”的学术理念,体现了其对这段历史和历史记忆小说进行辩证考量的严谨态度,进而不断迫近新时期历史记忆小说发生的“历史现场”。可以说,该书通过对新时期到新世纪40余年间当代作家历史记忆的多维度考察和勘探式追问,建构起了一座关于当代作家对中国特定社会阶段的历史记忆的文学展览馆。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