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青春文学的现实主题——评《被绑架的青春》

http://www.newdu.com 2024-01-26 《长江丛刊》 王晓燕 参加讨论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最像小说的似乎都发生在青春里,只有走过了青春,成长成熟起来,而后才是生活。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活永远还在继续,而青春的一切却已远离而去。”青年作家午夜清风在小说《被绑架的青春》里所描写的青春,如夏日的炽烈阳光,既有夏之葱郁浓烈,又有光之清透明朗,细细品读,无不令人驻足沉思,并回想那段还未来得及感受便已消逝的青春时光。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可乐在毕业前追求校花于小曼未果,从此奋发图强独自创业,并在投资人秦一铭相助下,有所成就。正当李可乐平步青云之际,秦一铭却莫名失踪,公司帐户上千万资金也不翼而飞,昔日兄弟一夜间反目。李可乐陷入官司,沦落街头。在此节骨眼上,一场意外车祸发生,李可乐为了搞清楚是谁的阴谋,借机上演了一场“金蝉脱壳”之计,并在同学杨伟的帮助下,私自侦查开始寻找真相。
    从题材内容来看,这部小说并不仅仅是在探讨青春。虽然,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大学校园,主要以描写大学校园的生活、学习、爱情、友情与理想为主。但事实上,作者在其中更多是在探讨青春后背所蕴含着的关于生存、事业、人性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充满着内敛的忧伤和孤寂感。只不过,作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将这些忧郁的处理的云淡风轻,看似青春鲜亮,实则深沉厚重。如果说午夜清风此前的《致我们的后青春》表达的是对校园青春的怀念,那么《被绑架的青春》明显是对青春最后的祭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批判性色彩。
    一、一个关于青春梦想的故事
    简要来说,《被绑架的青春》的主题是梦想,或者说是一个关于梦想的实现与升华的故事。青春年少的梦想,是宏大高远且美好的。主人公李可乐的梦想是,与他相交甚好的雷子、朴克、小逼、杨伟也是。他们都想着将来有一天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物。李可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最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善良,可以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一个近于乞讨的老者一口饭吃;他仗义,会顶着公司压力给落魄的朋友一个职位;他坚忍不拔,为了惩治对手不择手段的诬陷他冒险隐忍;他感情细腻却不轻易表露情感,面对爱慕者,他不做轻率的选择……他敢做敢闯,敢爱敢恨,是一个有理想,睿智如狼,忠实如狗,从现实角度又有点“轴”的人。
    可以说,在青春主题的特定背景下,李可乐这个人物身上似乎集合了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的影子。那种执着、徘徊、奋进、还有苦难中奔溃的心境,是每个努力生活过的人都曾熟知经历。然而,现实的不如意,吞噬的不仅是最初美好理想,而且还有理想之后残存的信念。李可乐的爱情无疾而终,事业历经波折,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自己也被现实的尖刀划拉得遍体鳞伤。但在最后,午夜清风还是给了他“苦尽甘来”“付出总有回报”的“幸福”结局。站在自己电影首映典礼红毯上的李可乐,在聚光灯的追逐下,看着四周拥挤的人群和记者闪闪的相机,却有种“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物非人亦非”之感。
    这个结局的设置不禁让人想到20世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的成功,以及在这成功之后所揭示的当时美国的社会风气、人情世俗和人性凉薄。午夜清风是聪明的,他以李可乐安静地收拾行李离开所生活的城市收尾,留下无数的空白给读者:他会去找于小曼吗?还是去新的城市重新打拼?或者返居家乡,寻得一片内心自由与宁静,聊此余生?他和林苒苒的关系怎么继续,他如何面对杨子怡、洛禾、秦怡这些爱慕者……从小说创作技巧来看,故事开放式结尾的设置,既突出了主人公梦想实现之后的空虚,也深层次的反映了茫茫人生的无解性。万事不可琢磨,却又不得不独自前行去探究,这或许也是小说颇具现实性的一个层面。如此来看,小说中的那句独白:漫漫人生,还请认真前行,谁能说这不是说给我们听的呢?
    当然,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它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读者可以跟随主人公的命运颠沛流离,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这部小说在探讨梦想这一主题的同时,也写尽了生活中的各色人形。雷子的愤世嫉俗,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杨伟的自尊、仗义、朴实;阳光的急功近利与虚伪世俗;秦一铭的奸诈阴险;甚至小说中的女性也各具特色,秦怡的正直、杨子怡的心机、于小曼的单纯等都在“经济诈骗案”这一核心事件中展露无遗。这种高密度、集中化的人物性格塑造,在网络小说中实属少见,而作者主要将人物设定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并由此刻画人物个性,也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与午夜清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明显已经走出了青春题材的设限,开始尝试探讨一些宏大的社会问题,并寻求一种在立意和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就像主人公李可乐所说:“人不为梦想去奋斗,还不如去死”。但在现实面前,有些梦想终难实现。有多少人像小说中的杨伟一样,毕业便在街头创业,温饱难保;又有多少人像李可乐一样,功成名就后,依旧向往最初的懵懂美好……
    小说的结尾处,李可乐在经历了与杨子怡、于小曼以及林苒苒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和两个出生入死的兄弟之间的多方博弈后,终于发现:杨子怡原来是整个“电影遭遇全院线渠道抵制事件”等的始作俑者,是她精心布控了这场“局”。此前所有的邂逅和离别,都是她有意安排,就连“投资人”秦一铭也只是这个“局”中的一个棋子。这场商业竞争对手之间精心布局的市场和资源争夺背后,实则是青春路上被现实绑架的情感闹剧。在波诡云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推向考量人性善恶的绝境中,既让他们自由选择,又让他们在选择过程中不惧艰难,正如书中所言:“成功路上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荆棘,有可能是来自内部,有可能是来自外部,更有可能两面夹击,有些像油条入了油锅,炸透了,也就成功了”。可见,与其说作者通过李可乐这个人物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来探讨青春的迷茫、理想的美好、爱情的不可控,不如说作者是在剖析自己。作为80后都市奋斗一簇的代表。午夜清风就如李可乐一样,曾颠沛流离,也曾迷茫徘徊。而历经“闯荡江湖”后而展开的“生命”之旅,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呢?只不过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终究不知是谁解“其中味”?
    二、一部探讨电影艺术追求的作品
    艺术作为小说人物实现自己梦想的重要手段,也非常具有现实感和话题感。
    这些年,随着国内娱乐市场的发展,娱乐业已然成为当下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脉。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于媒介的发展以及娱乐业时代的人类生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指出:“娱乐的确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它已经溢出电视,弥散到整个社会之中”。虽然,我们所谈的娱乐圈较狭义,但也可见气广泛性的影响。对于“圈外”人来说,“圈内”人的情感纠葛、人际关系、资源分配等等话题都是舆论聚焦的热点,这样的热点,可能带来人物的飞黄腾达,也可能是将他覆灭的重磅炸弹。
    正如小说中为爱痴狂的女人杨子怡,精心织网,潜心布局,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沉沦其中,无法自拔。颇具讽刺性的是,杨子怡的“网”在毁灭李可乐及其周围的人的同时,也让自己逐渐丧失自我,成为被情狱中的囚徒。
    如果说青春小说是表现在纯真、善良与美好的,那这部小说显然更着意于表现人性的复杂与丑恶。而作者正是在青春美好的主题中探讨人性之丑,并以此来增强小说的叙事张力,进而达到对现实生活中所存在丑恶现象的反思与批判的目的。
    小说中的李可乐作为一位代表草根阶层的导演,始终有着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一种现实性的把握与理解。在他看来,电影首先要有艺术性。他说:“一部电影的成功,艺术创新元素和人文关怀彰显是关键”。这里的艺术性既指导演的拍摄风格,也指导演、编剧与剧本之间共鸣的契合点。不同导演对于同一剧本的拍摄会有不同的理解,也进而会有不同的电影艺术风格。所以,作为导演、编剧、剪辑的李可乐来说,他所拍摄的电影《逆爱寻欢》应该是他自身个性的一种视觉展现。其次,电影应该反映当下社会最敏锐的现实问题,这也是作者午夜清风的创作观。小说中涉及到的电影主要有:《乡村女教师》是反映当下乡村教育的;《逆爱寻欢》是反映当下都市生活的;《古城夜生活》对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关注;《人性的借口》则探讨社会现实中的人性问题;而《有人区》则直接被作者定义为“深入人心的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午夜清风在电影选材方面的偏向和有意设置,也是他对电影艺术选材现实性的一种真实把握。而老麦用来鼓励李可乐的DVD《小武》和《站台》,也可以看出作者所认为的好的电影导演应该是贾樟柯这样潜心、真诚做电影的导演。再次,作者午夜清风在小说中严厉的批判了当下电影艺术中的世俗化、快餐化、娱乐化倾向。他直言:“电影是一门烧钱的艺术,不是我们玩电影,而是电影玩我们”。在他看来,现在好多电影“都是跟风,大多是粗制滥造,一帮男男女女凑在一起谈个恋爱同个居,吃顿火锅滚个床单离个婚……都是已经是小儿科……”而恰恰是这些所谓的“电影”在日益增多,影响着真正反映生活的电影艺术的展现。小说中的雷子这个人物应该算是最能代表作者艺术言论的一个形象,“我一直寻觅我梦想中的生活,因为传说,艺术是生活的升华。不过我现在觉得,艺术升华得我已经看不懂自己了”“我痛恨艺术,因为它活生生地把血气方刚、志向远大的一堆人耽误了”……
    另外,午夜清风还借小说中“资深专家、导演、老艺术家”严海茹这样的人物,尖刻的讽刺了这些所谓的“专家”对于艺术的毫无逻辑性的批判。他们保守、守旧、世俗对于艺术开放性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他也指出,“很多所谓搞艺术的人,都喜欢拿着一件称为艺术、其实什么也不是的东西给大家看,大家看不懂,他就说大家不懂艺术,还说曲高和寡……”可见,作者对于艺术有着矛盾的情感,既爱又恨,而那种纠缠不清又割舍不开的情愫,又何尝不与现实的娱乐化现状相关呢?
    小说中的李可乐以拍电影为生,他的电影拍他的生活,而李可乐的生活又是作者午夜清风的经历。有趣的是,午夜清风将自己的经历以一种纸上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剪辑流畅,配色得当。在他自己、李可乐以及李可乐电影中的人物三重记忆、梦境与现实的交叉中,午夜清风引领读者深刻思考情谊、人性、艺术、命运等多元话题,并最终对于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文学艺术,或者说电影艺术都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新颖的,这也是午夜清风这部青春小说所蕴含的现实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被绑架的青春》并非一部简单的网络小说,而是作者午夜清风的创作观和艺术观的一种直接表达,更是对当下影视娱乐业存在问题的反思,足见其现实性与批判性色彩。
    三、一段关于现实人、事的叙述
    整体来看,午夜清风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并在平实、抒情与调侃中切换自如,从而呈现出丰富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善于用调侃的语言揭示真理。调侃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讽,通过一种看似轻松幽默的语调来叙述一段深沉严肃的事件,从而使小说在语言上颇具张力。小说中调侃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可谓是其小说语言的一大特性。比如,作者调侃大学实习,“实习是什么?就是一个学生在跨入社会前必须经历的程序,就像还没打算要孩子的夫妻房事前履行避孕一样”。他调侃“北漂的音乐梦”,“北京一下雪,冻死的十个人里就有九个人抱着吉他”。他调侃现实“人不能活的太现实,太现实就没爱了”。他调侃“主人公对手”,“如果说李可乐的人生是一部票房高涨的好莱坞大片,那秦一铭就是在情节演到最精彩的时候弹出来的插播广告,这不仅玷污了艺术的名头,更是倒了观众的胃口”。在作者看来,“调侃,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能保护自身尊严。吹牛也能运用的游刃有余”……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调侃性,一方面突出人物个性,另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而深化了小说的叙事主题。其次,作者通过唯美的语言来抒发情感。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对梦境描写方面。“梦永远是梦,无论时光流转成尘埃,那些与梦有关的日子总能在他的记忆里停留,不曾老去”。“关于小洛,其实就是一个梦……生命是一场尘世的烟花,时而璀璨,时而荒凉”……作者对梦境的描写是不吝笔墨的,并通过梦境真实揭示了李可乐在每一种情境下内心的真实情感与体验。而他对于李可乐梦中与秦一铭对话的描写,仿若春晚小品的语言形式,喜剧性的将人性的阴暗面展露无疑。同时,小说结尾处也写道成功的李可乐在走上象征成功的红毯时梦到于小曼在尽头等等,也可见梦境是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意象。当然,梦的虚无缥缈性,在揭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在虚幻与现实中,形成一种虚实相间的主观审美体验。再次,小说中对襄阳本土方言的运用也是其语言艺术的一个特色。比如,“小伙子,你是不是喝多球了?别再喝了行吧撒”“娘娃儿”(女孩子的意思)“弟弟,莫乱搞”等。这些语言,虽然少数,但却更加突出一种地方文化特色,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体而言,午夜清风的语言俏皮活泼而又不失深沉,他将书面语与方言相结合,在饱含情感的叙述中,以比较幽默调侃的语言叙述着一段关于现实的人和事。这些人包括李可乐、雷子、朴克、小逼、杨伟等;这些事包括奋斗、爱情、创业等。正如著名诗人北岛所言:“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而立之年,重读此书,不禁感慨:那时我们有梦想、有追求、有青春,如今,在别人的文字里回味着青春,琐碎的文字堆积在一起,都是青春掷地的回荡声。遗失在时光里的那些青春往事,终究被现实绑架,成了一段故事,可幸的是,那段故事里有你、有我、有我们的曾经,悲凉的是,仅仅是一段故事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