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6)

http://www.newdu.com 2019-12-05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李斌 参加讨论

    注释
    [1]李斌:《河上肇早期学说、苏俄道路与郭沫若的思想转变》, 《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2] 黄侯兴:《论郭沫若“青春型”的文化品格》, 《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3] 参见谢保成《郭沫若评传》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年) 中的有关章节。 
    [4] 参见郭平英:《一个共产党员的泰然》, 郭沫若故居、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吴奚如:《郭沫若同志和党的关系》, 《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 
    [5] 谢新华:《郭沫若同志和党的关系献疑》, 《郭沫若学刊》1999年第1期。 
    [6] 笔者2018年初采访郭平英女士, 她在林林先生生前曾向他请教她姨母逝世前的情况, 林林先生谈到了这些事。 
    [7] 郭沫若:《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3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 第414—415页。 
    [8] 详见郭沫若《黑猫》, 现代书局1932年出版。 
    [9] 郭沫若:《流沙》、《离沪之前》,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3卷, 第244—260、298—299 页。 
    [10] 汪曾祺:《沈从文转业之谜》, 沈从文:《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 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4年, 第2页。 
    [11]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读书》1998年第10期。 
    [12] 《周恩来书信选集》,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年, 第371页。 
    [13] 李斌:《论抗战结束后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 期。 
    [14] 李斌:《沈从文与民盟》, 《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15] 《作家团年》, 《文汇报》1946年12月30日。 
    [16] 郭沫若:《路边谈话》, 《新华日报》1947年1 月16日。 
    [17] 郭沫若:《新缪司九神礼赞》, 《文汇报》1947年1月10日。 
    [18] 沈从文:《新书业和作家》, 《大公报》1947年1月21日。 
    [19] 郭沫若:《拙劣的犯罪》, 《文汇报》1947年1月27日。 
    [20] 沈从文:《北平的印象和感想》, 《沈从文全集》第12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 第385—386页。 
    [21] 沈从文:《一种新希望》, 《沈从文全集》第14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 第279—280页。 
    [22]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 《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 1948年3月1日。
    [23] 沈从文:《致丁玲 (19490908) 》, 《沈从文全集》第19卷,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 第49页。 
    [24] 解志熙:《爱欲书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 (下)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2期。 
    [25] 李斌:《〈老同志〉与沈从文创作转型的努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4期。
    [26] 李斌:《沈从文的土改书写与思想改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4期。 
    [27] 沈从文收到开明书店通知后, 在1954年1月给大哥沈云麓写信说:“小说完全失败了, 可以说毫无意义, 在家中的也望一切烧掉, 免得误人子弟。”同月, 他给朋友“道愚”的书信中说:他坚持写小说, “什么人都受不了这个试验时, 我还是不以为意, 要把它搞好。以为必有一天, 可以用到更有意义的更新的需要上去。到书店正式通知我说书已全部烧去, 才明白用笔已完全失去应有意义。”他又在1954年秋给潜明的信中说:“我弄文学, 胡写了几十年, 可说毫无意义。书店负责人极聪明, 知道对人民无益, 对党国无用, 所印书一把火通烧掉了。一烧掉, 自然什么都完事了。”参见《沈从文全集》第19卷, 第376、379、388—389页。 
    [28] 丁东:《从五本书看一代学人》, 《反思郭沫若》,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年, 第233、234 页。 
    [29] 参见王戎笙《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郭平英《陈明远与郭沫若往来书信质疑》 (《文艺报》1996年5月10日) 等。 
    [30] 王戎笙:《郭沫若书信书法辨伪》, 第62页。 
    [31] 陈明远:《新诗与真美的追求》, 《新潮——纪念郭沫若先生》,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2年, 第22页。 
    [32] 李斌:《陈明远与层累的“郭沫若现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33] 李斌:《建立在伪史料基础上的“晚年郭沫若”研究》, 《当代文坛》2018年第1期。 
    [34] 高晓松:《鱼羊野史》第1卷,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年, 第94页。 
    [35] 详见李斌:《女神之光:郭沫若传》,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8年, 第516—517页。 
    [36] 李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著述动机发微》,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37] 林甘泉、蔡震主编:《郭沫若年谱长编》第5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 第2098页。 
    [38]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1年, 第196页。 
    [39] 《顾颉刚日记》第10卷, 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 第568页。 
    [40] 罗志田:《近四十年史学的流变蠡测》, 2018年12月15日, https://xw.qq.com/iphone/m/category/62elldcfelcca7274439efccbdaa8c40.html, 2019年3月6日。 
    [41] 李斌:《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