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黄鹤楼》诗案的千年偏误及其学术史的警省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8-11-1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罗漫 参加讨论

    四、“白云”、“黄鹤”的不同源典与共同的求仙意旨
    事实真像金圣叹所言那样思与实、词与物严重背离吗?不是。因为“乘白云”、“乘黄鹤”分属两个不同的成仙事件。“乘白云”是先秦成仙传说。“乘黄鹤”起源于何时已难确考,但仙人子安与黄鹤的联系,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卷下,南朝时才开始将子安与黄鹤楼相牵合。《列仙传·陵阳子明》云:“子安死,人取葬石山下。有黄鹤来,棲其塚边树上,鸣呼子安云。”李白诗《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的“黄鹤呼子安”即用此典[18]612-613——不少人将“子安”引作“王子安”,于典无据,李白另诗《江上吟》也说“仙人有待乘黄鹤”。有必要郑重提醒的是,通过电子文档检索,可以确证唐诗中将仙人与“乘黄鹤”三字连用,李白是原创者!宋代出现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的“乘黄鹤”,也有可能是吸纳了李白的思维成果。由于古代鹤、鹄不分,所以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州郡志·郢州》云:“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26]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63引《述异传》亦云:“荀瓌,字叔伟。寓居江陵,憩江夏黄鹄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27]产生于盛唐时代的两个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和《国秀集》,属于当时人读当下诗,对于“乘白云”、“馀黄鹤”、“黄鹤一去”、“白云千载”这种“白云包裹黄鹤”的两桩事件与时间,丝毫不存在理解的障碍,所以没有将“白云”改为“黄鹤”,为唐代后出的3个选本奠定了“昔人已乘白云去”的正确文本。今天,当我们研判《黄鹤楼》的本体真相及其演变始末的时候,首先应当向唐代学者们的严肃态度,表达后人的庄严敬意与由衷谢意!
    现代学人与读者对于“仙人乘鹤”比较熟悉,但对“仙人乘云”及其来源则相对陌生。原来唐玄宗时代是道教发展的辉煌顶点,明皇的谥号“玄宗”及明皇在开元二十八年十月赐予杨玉环的道号“太真”就双双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连当时原本是佛徒的贺知章也改变身份当道士。玄宗即位之后大兴道教,自称梦见老子,醒来画出图像再复制若干幅,分赐天下开元观,并由朝廷拨款在全国普开宴会以示庆祝。又在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老子庙)并崇玄学(崇玄学是教学机构名称),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28]72。紧接着,又在天宝初“下诏求明庄、老、列、文四子之学者”[28]877。而被尊为《南华真经》的《庄子》,其《天地篇》有云:“夫圣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29]可见“圣人……乘白云”就是“去而上仙”,实现由人而仙的超凡梦想。有时也用“厌世”、“成仙”、“乘彼白云”来美化人类的死亡并隐喻死者成为仙人,宋之问《桂州黄潭舜祠》的“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即是此意:“归”指回归帝乡即天上。“昔人已乘白云去”,不仅求仙意旨蕴涵其中,而且将《庄子·天地篇》的“人……乘白云去”全都派上用场了。对此,施蛰存在《唐诗百话》另有看法:“此句中的‘白云’,正是用了西王母赠穆天子诗中的‘白云’典故,金圣叹不会不知道”,西王母原诗是:“白云在天,丘陵自出(漫按:‘丘陵自出’即‘出自丘陵’。《礼记·孔子闲居》亦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保养)子无死,尚复能来。”施先生认为此诗“亦以白云起兴,希望穆天子能再来”,尽管施说不无启发意义,但《庄子》当时的地位远远高于《穆天子传》,何况西王母的诗中文字,也远远不如《庄子》的“去而上仙,乘彼白云”更为贴近“昔人已乘白云去”的文字组合及其求仙意识。早在中唐,《黄鹤楼记》的“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已经误解崔颢“乘白云”的用典是荀瓌成仙了。至北宋,著名学者胡仔同样认为崔颢误用了隋代郎蔚之《图经》所说费祎成仙之后“驾黄鹤,返憩于此,因以名楼”的典故。他据《蜀志》考证,费祎为人所害,不得善终,“安有驾鹤而憩此者也”?“苕溪渔隐曰:‘崔颢《题黄鹤楼》诗,亦以为费祎升仙之地,承袭谬误,不复考证,故其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15]123胡仔将“乘白云”与“乘黄鹤”合二为一,他说崔颢“承袭谬误”是不能成立的。乘鹤成仙,本是虚荒诞幻之言,各家所述不一,理所当然。我想说明的是,崔颢之后的一些学者之所以渐渐遗忘“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典故正源,原因正与道家学说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的起伏波动亦即总体的不断式微密切相关。唐玄宗亲手掀起了狂热崇奉道家与道教的全国性浪潮,流传至今的一些唐人小说,也都出现了明皇迷恋仙术的著名桥段。境界情致最为美丽奇幻者莫过于《云笈七签》卷113所引中唐人卢肇的小说《罗公远》:“罗公远八月十五日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公远曰:‘陛下莫要月宫中看否?’帝唯之。乃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桥道如银。与明皇升桥,行若十数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其曲名,曰:‘《霓裳羽衣》也。’乃密记其声调。旋为冷气所逼,遂复蹑银桥回,反顾银桥,随步而灭。明日召乐工,依其调作《霓裳羽衣曲》,遂行于世。”[29]2466同卷下一篇《罗方远》更直接说“明皇方留意神仙”[29]2467。明乎此,再看白乐天《长恨歌》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忽闻海上有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海上仙山的幻情幻景虽属虚构,亦与玄宗生前的追仙热情高度契合。《老子》、《庄子》既然在唐代尤其是玄宗时代被极力推崇,当时的读书人当然不会陌生“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说法。诗人们也不只是崔颢一人运用这个典故,南朝梁沈约在《和王中书白云诗》中云:“白云自帝乡,氛氲屡回没。”盛唐人王翰也在《龙兴观金箓建醮(景龙二年)》中写道:“泰山岩岩兮凌紫氛,中有群仙兮乘白云。”⑤岑参《感遇》诗也说:“昔来唯有秦王女,独自吹箫乘白云。”此后,中唐刘禹锡的《三乡驿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更是直接点出“乘白云”而仙去与玄宗追求成仙迷恋长生不老有关:“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也有将“乘白云”说成“望白云”的,如盛唐李峤的七绝《送司马先生》云:“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即指司马先生今日一别成仙之后,何日乘白云而归来。作者同时讲述两个古人成仙的故事:战国人“乘白云”而成仙,汉以后人“乘黄鹤”而成仙,黄鹤(已)一去不复返,白云(亦)千载空悠悠。如果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应当是先述白云故事,次述黄鹤故事:“昔人已乘白云去(古),白云千载空悠悠(今)。//黄鹤一去不复返(古),此地空馀黄鹤楼(今)。”崔颢遇上了押韵的困难,不得已打破正常的思路与结构:“天上乘白云而仙去→地上空有黄鹤楼→地上乘黄鹤而仙去→天上空有白云悠悠”。客观地说,这种非常态的叙述方式:外圈是顺时针叙述,内圈是逆时针论述,严重妨碍了文气的流畅和表达的清晰,干扰了读者接受信息的次序,增加了接受信息的难度。更何况《庄子》“乘白云而仙去”的素材,与诗题“黄鹤楼”素无牵涉,除了黄鹤楼上方的天空也会有白云悬浮之外(此一景象任何高楼都会出现),满带仙气的“白云”与“黄鹤楼”两不相干。此外,“昔人已乘白云去”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也没有清晰表达天空与白云的多层关系:昔人当时只是乘去一片白云,而不是乘去全部白云;此后,天空依然不断产生无数白云而“千载空悠悠”。正因为原创版《黄鹤楼》存在先天的艺术缺陷,所以,当王安石这位胆大、才大、官亦大的唐诗选家在《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中故意干出偷天换日的勾当,将第一句改造成“昔人已乘黄鹤去”,“智造”并“倾销”山寨版的《黄鹤楼》之时,对原创版不熟悉、不关心的读者大众,不但觉察不出山寨版的异样和不妥,反而觉得王安石版《黄鹤楼》“更合逻辑”、“更加顺畅”、“更加好记”,而且时间越靠后,山寨版就越流行,直至几乎取代原创版。比如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略后扬州书局本《全唐诗》中,《黄鹤楼》首句还以“白云”为正文,“黄鹤”为异文[30],但在五十多年后的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教忠堂重订本《唐诗别裁集》中,首句完全变成“昔人已乘黄鹤去”[6]182,不再有任何异文,“白云”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同年,选诗更精粹、书价更低廉、流传更广远的孙洙、徐兰英伉俪合编的《唐诗三百首》也开始问世,《黄鹤楼》编为卷六“七言律诗”第一首,文字与《唐诗别裁集》一字不差亦无异文。至此,“白云”“黄鹤”并存的局面彻底被“黄鹤”独霸,山寨版完胜原创版,取得畅行天下并独行天下的资格而几乎无人质疑。就连纪晓岚这样的绝世聪明人,也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改首句‘黄鹤’为‘白云’,则三句‘黄鹤’无根”。纪昀的智者之虑终有几失:第一,不知白云、黄鹤乃是作为两条成仙的平行路径而出现。第二,不知“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是“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馀黄鹤楼”的逆叙。第三,不知逆叙的原因是崔颢诗中必须尽快出现标题关键词亦即全诗主题词“黄鹤楼”并以之押韵。第四,只知“改首句‘黄鹤’为‘白云’,则三句‘黄鹤’无根”,不知如果依照他的思路,“改首句‘白云’为‘黄鹤”’,第四句“白云”照样无根!遗憾在《黄鹤楼》的接受史上,类似失误的智者远非纪昀一人。时至今日,学界评价甚高的《唐宋诗举要》和《唐诗汇评》,《黄鹤楼》的文本也完整承袭《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此而下之的无数唐诗选本,人云亦云,自然纷纷驱除“白云”而填补“黄鹤”。举目所见,侧耳所听,普天之下,几乎处处“昔人已乘黄鹤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