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汉语是否存在合成性(或分析性)导向的类型学转变?——兼论古今复合词、使役句、感叹句(2)

http://www.newdu.com 2018-07-11 《语言教学与研究》 何元建 参加讨论

    三、上古以来汉语词、句结构的内部演变
    通过考察词、句结构如何表达语法概念或关系,来探索结构合成性(或分析性)的程度,这一点,汉语研究者早就在做了。不过,由于汉语缺少屈折和派生形态,研究者需要从其他形态入手,从句法入手。下文依据语言学基本原则以及生成语法理论,对有关语言事实做出分析。
    3.1 贝罗贝(Peyraube 2014)
    提出“循环线演变”的观点(见前文)。认为远古、前古时期有派生词,至上古仍有残余,如上古的并入词(诸/弗/勿/焉/盍),表明远古、前古时期的合成性强于上古。并入词至中古不再分裂为独立的两词(之于/不之/毋之/于之/胡不),而且中古有了量词、方位词,而上古没有。上古以动词本身的词义来表达跟动作相关的事件,后来词义分化,须以介、副词辅之。这些都表明上古至中古分析性增加。另外,复合词于上古出现(仅一例),汉代骤增(无例子)。这本是中古词结构合成性增强的表现,但文章并无阐述。又提到上古有重叠词,但此类词古今皆有,它跟合成性(或分析性)的关系何在,也未见阐述。因此,所谓“循环线演变”的观点,论据似过于疏略。
    3.2 黄正德(Huang 2005、2006、2009、2010)
    在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汉语类型学方面有引领作用。比如,中古出现了方位词,而上古没有。该如何来理解?按黄氏,虽然至中古始出现独立的方位词,上古普通名词其实有“方位词+名词”的合成语义,或者说兼有方位词的功用。因此推论,在上古,方位词是一个零形式(null localizer),又称轻名词(light noun)。而“方位词+名词”的合成语义,就是在上古名词短语中,通过名词移位至轻名词的位置来表达的。理论上,含零词项的结构因为要通过移位去“衍生”(derive)出合成语义来,因此(比不需移位的结构)更具合成性。故此,上古名词短语的合成性强于中古及现代汉语(或者说后者的分析性多于前者)。启示是,自然语言的系统各异,甲语言用合成性较强的方式去表达某个语法概念和关系,乙语言则用分析性较强的方式去表达。同理,在某一语言内部,在一个历史时期用合成性较强的方式去表达某个语法概念和关系,而在另一历史时期却用分析性较强的方式去表达。形式演变的背后是语言系统的运作方式做出的调整,但汉语的合成性从古至今是否一路减弱,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3.3 冯胜利(2005、2014;Feng 2012、2015)
    在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汉语类型学方面,另一个引领个案是冯胜利。他观察到上古单个谓词可以表达非常复杂的语法概念和关系(如致使、目的、结果、名谓化,等等),或者说有很高程度的合成语义。到了汉代,这些单个谓词结构逐渐由“介词+谓词”的结构所替代。按冯氏,上古的单个谓词谓语实为有零轻动词辅助的复杂结构,否则不能表达其合成语义。而含零轻动词的谓语,结构上“极具合成性”,它逐渐由“介—谓”结构所代替,正是合成性结构向分析性结构过渡的标志之一(Feng 2012:18—19)。同时,含零轻动词的谓语与“介—谓”结构相比,语义上也会有差别;前者是合成性语义,而后者是分析性语义(冯胜利2014:255)。从前者演变成后者,涉及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于是,新的“介—谓”结构除了表达原来零轻动词谓语的语义之外,还有“重新分析结构”所赋予的新语义,成为演变后的结构特征(见后文4.2节的讨论)。冯氏的结构分析不但具体,阐释似乎也很合理。又强调历史类型学的研究不但要注意结构的演变,还要探究演变的本质与源起,使之成为研究汉语历史句法的常态(Feng 2012:16)。
    3.4 魏培泉(2003)
    将众多语言事实列出,表明上古、中古时期的异同,显示出在汉语历时语法研究方面深厚的功力。我们将魏氏所举出的语言事实重新整理,列成如下四个表格,再按照上文提出的“某结构是否表达语法概念或关系”这一标准,进行独立的论述(“>”表示“强于”,后文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