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作为一种避乱空间,坞壁具有保存文人、文学的功能,甚至是产生新文学的重要土壤。从现存材料来看,这类文学的形式是较为多样的,有一部分文人诗和民歌。西晋末年文学发展的残败与挣扎,都是存在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它的发展形式,以及文学人才的下移,都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坞壁中产生的民歌,和社会生活联系极为紧密,也很大地影响了之后北朝民歌发展的整体特点。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长孺.读李波小妹歌论北朝大族骑射之风[A].殷宪,马志强.北朝研究[C].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4]曹道衡.北朝社会环境对学术和文艺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 [5]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J].燕京学报,第15期,1934. [7]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纪社会与共同体[M].马彪,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8]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9]陈桥驿.水经注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 [10]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11]唐长孺.晋代北境“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M].魏晋南北朝史论丛[C].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12]崔寔.四民月令校注[M].石声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宫崎市定.六朝时代的村[A].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3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葛剑雄.西晋太康初年分郡国户口统计[A].中国人口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刘义庆.世说新语[M].杨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18]王嘉.拾遗记(外三种)[M].王根林,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9]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全晋文[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22]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7]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8]崔鸿,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M].北京:中华书局,1926. [29]王谟.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 [30]刘跃进.《陇头歌》为汉人所作说[J].文学评论,2003,(6). [31]王晓玲.汉魏六朝诗文中的“陇首”意象及其文学意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2]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变迁与治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