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显化研究(7)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 黄国文 余娟 参加讨论

    5.3 过程的显化 
    例(2)中的“祭于公/不宿肉”在译文(2a)中是这样表述的:“When he had been assisting at the prince’s sacrifice,he did not keep the flesh which he received overnight.”这个译文除了显化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外,还出现了一个说明“肉”(the flesh)的定语从句“which he received”。这个定语小句虽然含有一个过程“received”,但它不是过程显化的例子,因为它是用来说明“肉”的来源的。 
    下面我们引用《论语·乡党篇第十》中的第7节(杨伯峻,1958:116): 
    
    在Legge(1861)的译文(6a)中,添加了一个表示过程的动词(“thought”),这样也就要添加其它与之搭配的成分。在辜鸿铭(Ku,1898)的译文(6b)中,原文的过程“齐”被显化为“fasts and gives himself up to prayer”,因此把译文(6b)回译过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显化的现象,见(6c):   
    
    从(6c)的回译可以看出,原文的“齐”在辜鸿铭的译文中被显化的程度很高,意思被阐释为“斋戒与专心祈祷”。译文(6b)中还添加了“on days when”(环境成分)和“he”(参与者)。 
    5.4 添加、说明、重构 
    在图1中,第一个分析维度是“语义显化:经验系统显化(元功能显化)→及物性系统(语言功能系统)→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功能特征)→显化方式(添加、说明、重构)”。我们在上面的三节中,讨论了参与者显化、环境成分显化和过程显化现象,在这一节,我们来分析显化的三种方式:添加、说明、重构。其实,这三种方式是相对独立但又有关联的。 
    在译文(3a)和(3b)中,“when”和“while”这类连接成分就属于“添加”成分;在译文(2a)中,“which he received”就属于“说明”成分,而把例(5)“席不正/不坐”翻译为例(5b)“He must not sit on a mat that is not straight.”就是句子“重构”的例子。 
    同样,把例(6)“齐/必有明衣/布”中的“齐”翻译成(6b)中的“On days when he fasts and gives himself up to prayer”,就既有“添加”(“On days when he”),又有“说明”(“and gives himself up to prayer”),把“必有明衣/布”翻译为(6a)中的“he thought it necessary to have his clothes brightly clean and made of linen cloth”就是句式重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