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文成语的结构都是对称的 笔者以为互文成语结构的对称性根源于语义的互补性。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成语要完成语义上的互补性,前后两个语步在结构上就需要对称,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唐贾公彦说:“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仪礼·既夕礼》疏)为了避免行文重复而省文,是互文手法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在限定字数的语句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我们先举古诗文的用例: 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五首》诗之一) 例1)使用了互文手法,意思是“四周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这句话如果不用互文手法,便无法完成对仗工整的五言诗。例2)可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周振甫指出:“互文是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5](193)这个意见是中肯的。 我们再看成语的例子。下举互文成语,按照语义不变的原则,可转换为如下两种相对简洁的形式: 吞云吐雾:Ⅰ吞云雾吐云雾 Ⅱ吞吐云雾 披星戴月:Ⅰ披星月戴星月 Ⅱ披戴星月 兵荒马乱:Ⅰ兵慌乱马慌乱 Ⅱ兵马慌乱 龙飞凤舞:Ⅰ龙飞舞凤飞舞 Ⅱ龙凤飞舞 成语也是限定音节和字数的,四字格是其主要的形式特征。[4](290-294)上举Ⅰ式,如“吞云雾吐云雾”“披星月戴星月”等,虽然完整地表达了语义内容,但字数冗长,又犯重复,不是成语。上举Ⅱ式,如“吞吐云雾”“兵马慌乱”等,虽然是四字格,但只是自由词组,且行文单调,也不是成语。我们可以做个假想:Ⅰ式如果要变为成语,上下各需省去一个字,如“吞云雾吐云雾”变为“吞云吐雾”;Ⅱ式要想变为成语,需要变换结构,如“吞吐云雾”变为“吞云吐雾”。在表义不变的原则下,无论哪种变换,都使用了互文手法,成了互文成语,结构自然就都是对称的。这表明在“二二相承”的四字格成语里,互文手法的运用会使结构变得对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