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寻花问柳”等成语,产生方式与“傍花随柳”相同。“花柳”由本义可引申为游乐之地。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曰:“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由此再引申就可以指妓院。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曰:“某少年常结豪族为花柳之游,竟畜亡命,访城中名姬,如蝇袭膻,无不获者。”“花柳”由妓院义再引申,就可以指歌妓了。 通过离合“花柳”(歌妓义),就产生了一系列意义相应的互文成语,如“攀花折柳”“迷花恋柳”“花街柳陌”“眠花卧柳”“寻花问柳”等。 上举系列成语,都与“花柳”的歌妓义相关,是通过离合双音结构“花柳”产生的。这类互文成语,结构固定性比较强,语义的融合程度也比较高。如“寻花问柳”可以说成是“寻花觅柳”,但“花”“柳”这两个语素是绝不允许替换的。“花柳”本来是个双音结构,但是运用互文手法将其拆分,使其还原为语素,而理解时又必须将其合起来,这就增强了这个成语的融合性和整体性。[8]这也是这类互文成语形分义合的原因。 【销魂夺魄】 《新华成语词典》(第797页)释作“销:消散。夺:丧失,失去。形容受外界事物的强烈吸引或刺激而失去常态。”这个成语也是离合双音结构“魂魄”而成的。“魂魄”一词,先秦已经产生了。 “魂魄”本为双音结构,但运用互文手法将其拆分为语素后,中间插入近义词“销”“夺”,就产生了互文成语“销魂夺魄”,又作“销魂丧魄”“销魂荡魄”等。 离合“魂魄”产生的互文成语还有很多,如“冰魂雪魄”“山魂林魄”“失魂落魄”“迷魂夺魄”“魂飞魄丧”“魂清魄爽”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