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值和语境 研究命题真值和语境的关系,一个重要问题是语境影响真值的途径。语境主义认为语境通过影响语义内容而影响真值,与之对立的相对主义观点则认为语境通过提供评价环境影响真值。 传统的真值理论已经涉及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主要针对的是世界和时间参数。近年围绕主观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个人口味判断等)开展的研究,在支持相对主义观点的同时提出了更多真值评估可能依赖的参数类型。其中引起最多关注的是Lasersohn(2005)对个人口味谓语句的讨论。个人口味谓语句是指像“榴莲很好吃、过山车很刺激”这样看似表达“个人口味”的句子。语境主义认为,甲说“榴莲很好吃”,是甲认为榴莲很好吃,可以认为这些命题包含了“对X来说”这样涉及“判断/评价者”(通常为说话人)的隐形指示词。对语境主义者来说,“榴莲很好吃”表达的命题内容是“X觉得榴莲很好吃”,“判断/评价者”直接进入命题,成为命题内容的一部分。相对主义观点则认为,“榴莲很好吃”表达的命题内容就是“榴莲很好吃”,判断/评价者对命题真值的影响通过作为评价环境的一部分来体现。这两种观点,前者所说的“语境依赖性”指的是“言说语境”,后者则是指的“评价语境”。前一种观点的语境依赖性类似指示词的解释,也就是说外延会跟随使用语境变化。而根据后一种观点,“判断/评价者”并不是命题内容的一部分。 评判语境主义和相对主义孰是孰非,证据的挖掘是关键。支持相对主义的一项重要证据是“双方均无错的争议”(faultless disagreement, 2002,2003)。如果甲说“榴莲很好吃”,乙说“榴莲不好吃”,显然甲乙双方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真。Lasersohn(2005,2009)提出,如果像语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判断/评价者也是命题内容的一部分,即假设“榴莲很好吃/不好吃”与添加了判断/评价者的“(某某)觉得榴莲很好吃/不好吃”同义的话,我们应该怎样解释乙用的“不”字?“不”字显示双方有争议,但若甲说的是“对甲来说榴莲很好吃”,乙说的是“对乙来说榴莲不好吃”,何来争议? 另一项支持相对主义观点的证据是“内容共享”(Moltmann 2010)。如果甲认为榴莲好吃,乙也认为榴莲好吃,即便甲和乙对榴莲好吃与否的评价标准不同,我们还是可以推出“甲和乙有相同的看法”。跟同样对语境敏感的指示词“那儿”作比较会发现,从“张三认为王五在那儿(北京)”和“李四认为王五在那儿(上海)”这两个命题,我们推不出“张三和李四有相同的看法”。 将不同的语境敏感表达加以比较从而进行归类,是语义学领域研究语境依赖性一个常用的方法。语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分野在于语境是否直接影响语义内容,涉及的证据也可以看作是测试语境依赖类型的手段。这个方法使得语境敏感表达的分类更有据可依。Stephenson(2007)针对认识情态所作的研究发现,认识情态在“双方均无错的争议”和“内容共享”两点上和个人口味谓语句有相同的表现。Moltmann(2010)除个人口味谓词、认识情态词外,还比较了表示关系的形容词(如“左、右、当地的”等)。Moltmann发现,表示关系的形容词比较特别,并不表现出“双方均无错的争议”,在“内容共享”这点上则表现出两可性,可以认为共享也可以认为不共享。Moltmann据此将语境敏感表达分为两类:第一类表达包括个人口味谓词、认识情态、审美评价谓词等;第二类表达包括关系形容词等。 虽然借用相关证据为标准给语境敏感表达分类,但语义学领域对证据的解释力有不同看法。例如在如何看待“双方均无错的争议”这一点上,Moltmann(2012)认为相对主义观点无法解释所谓“争议”存在的原因——如果只是评估环境不同,内容上本来不应该存在争议,相对主义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Moltmann提出,个人口味谓语句在语境依赖性方面表现出的“第一人称倾向”(即以说话人为参照)实际是一种“伪第一人称倾向”,其使用和类指的one相同,即虽然基于主体个人经验,但应视为是主体个人经验的投射或泛化(“类模拟”),是“基于第一人称的类指”。主体是在认知层面而非作为评价语境的一部分介入的。因此个人口味谓语句实际上是泛指句,其真值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于评价语境来说的。将句子表达命题的真值视为是绝对的,就不难解释“双方均无错的争议”中的“争议”部分。 语境主义、相对主义之争关注的是语境直接改变命题内容还是作为评价环境出现,而Moltmann对“伪第一人称倾向”的研究则试图证明,命题内容既没有因为语境因素介入而改变,真值也不是相对于语境提供的参数来确定。语境主义、相对主义之争关注语境影响真值的途径,而Moltmann让我们思考另一种可能性,即除真值以外语境因素可能介入的层面。 (责任编辑:admin) |